紫苏

定义:紫苏变异极大,我国古书上称叶全绿的为白苏,称叶两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为紫苏,但据近代分类学者E.D.Merrill的意见,认为二者同属一种植物,其变异不过因栽培而起。又白苏与紫苏除叶的颜色不同外,其他可作为区别之点的,即白苏的花通常白色,紫苏花常为粉红至紫红色,白苏被毛通常稍密(有时也有例外),果萼稍大,香气亦稍逊于紫苏,但差别微细,故将二者合并。紫苏古代则称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紫苏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苏子雀甚嗜之,必须近人家种矣。形态特征:紫苏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茎高0.3-2米,绿色或紫色,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叶阔卵形或圆形,长7-13厘米,宽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膜质或草质,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侧脉7-8对,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与中脉在上面微突起下面明显突起,色稍淡;叶柄长3-5厘米,背腹扁平,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15cm、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宽约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无毛,边缘膜质;花梗长1.5mm,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长约3毫米,直伸,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结果时增大,长至1.1厘米,平伸或下垂,基部一边肿胀,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小,下唇比上唇稍长,2齿,齿披针形。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长3-4mm,外面略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片基部略被微柔毛,冠筒短,长2-2.5mm,喉部斜钟形,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侧裂片与上唇相近似。雄蕊4,几不伸出,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丝扁平,花药2室,室平行,其后略叉开或极叉开;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室;花盘在前边膨大;柱头2裂。果萼长约10毫米。花柱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径约1.5mm,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生长环境:紫苏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较好的砂质壤土、壤土、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长,适宜土壤pH值6.0-6.5。较耐高温,生长适宜温度为25℃,但高温伴随干旱时对植株生长影响较大。开花期适宜温度21.3-23.4℃。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不丹、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爪哇)、日本、朝鲜。中国各地广泛栽培。习性:紫苏根系发达,主根深入土壤30厘米,但大部分根系分布在2-18cm的土层内,根系宽40-50cm。分枝与主茎花序的开花期基本一致,在同一花序内,通常上端1/3部位的花先开,2-3天后全序开花,从现蕾至开花需20天左右,从开放至凋谢约12天。繁殖:在一般情况下紫苏用成熟的种子进行繁殖。一般在种子量少、天气干旱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育苗时应选择朝阳、温暖且土质良好的地块做畦,施足底肥,浇一次透水,在水渗下去苗床温度升高后在畦间进行撒播,然后覆土。在此期间应保持苗床湿度,若此时遇到低温,可覆盖好行分次间苗,剔除过小和过密的弱苗。当苗高达到5厘米左右时选择阴天或午后进行移栽,栽后及时浇1-2次透水,保证移栽的成活率。主要价值:紫苏可供药用和香料用。入药部分以茎叶及子实为主,叶为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毒作用,治感冒,因鱼蟹中毒之腹痛呕吐者有卓效;梗有平气安胎之功;子能镇咳、祛痰、平喘、发散精神之沉闷。叶又供食用,和肉类煮熟可增加后者的香味。种子榨出的油,名苏子油,供食用,又有防腐作用,供工业用。主要品种:中国各地紫苏地方品种较多,但缺乏系统的紫苏品种选育工作。有关品种如河北石家庄紫苏、湖南长沙野紫苏(白苏)、大叶野紫苏、观音紫苏、益阳青梗紫苏、南县紫梗紫苏、陕西紫苏、上海紫苏、湖北竹溪紫苏、神农架紫苏、保康紫苏、秭归紫苏、宣恩紫苏、咸丰紫苏、咸丰苏子、鹤峰紫苏等。还有从日本引进的紫叶紫苏和绿叶紫苏等。

定义:紫苏变异极大,我国古书上称叶全绿的为白苏,称叶两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为紫苏,但据近代分类学者E.D.Merrill的意见,认为二者同属一种植物,其变异不过因栽培而起。又白苏与紫苏除叶的颜色不同外,其他可作为区别之点的,即白苏的花通常白色,紫苏花常为粉红至紫红色,白苏被毛通常稍密(有时也有例外),果萼稍大,香气亦稍逊于紫苏,但差别微细,故将二者合并。紫苏古代则称荏,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紫苏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苏子雀甚嗜之,必须近人家种矣。形态特征:紫苏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茎高0.3-2米,绿色或紫色,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叶阔卵形或圆形,长7-13厘米,宽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膜质或草质,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侧脉7-8对,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与中脉在上面微突起下面明显突起,色稍淡;叶柄长3-5厘米,背腹扁平,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15cm、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宽约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无毛,边缘膜质;花梗长1.5mm,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长约3毫米,直伸,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结果时增大,长至1.1厘米,平伸或下垂,基部一边肿胀,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小,下唇比上唇稍长,2齿,齿披针形。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长3-4mm,外面略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片基部略被微柔毛,冠筒短,长2-2.5mm,喉部斜钟形,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侧裂片与上唇相近似。雄蕊4,几不伸出,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丝扁平,花药2室,室平行,其后略叉开或极叉开;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室;花盘在前边膨大;柱头2裂。果萼长约10毫米。花柱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径约1.5mm,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生长环境:紫苏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较好的砂质壤土、壤土、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长,适宜土壤pH值6.0-6.5。较耐高温,生长适宜温度为25℃,但高温伴随干旱时对植株生长影响较大。开花期适宜温度21.3-23.4℃。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不丹、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爪哇)、日本、朝鲜。中国各地广泛栽培。习性:紫苏根系发达,主根深入土壤30厘米,但大部分根系分布在2-18cm的土层内,根系宽40-50cm。分枝与主茎花序的开花期基本一致,在同一花序内,通常上端1/3部位的花先开,2-3天后全序开花,从现蕾至开花需20天左右,从开放至凋谢约12天。繁殖:在一般情况下紫苏用成熟的种子进行繁殖。一般在种子量少、天气干旱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育苗时应选择朝阳、温暖且土质良好的地块做畦,施足底肥,浇一次透水,在水渗下去苗床温度升高后在畦间进行撒播,然后覆土。在此期间应保持苗床湿度,若此时遇到低温,可覆盖好行分次间苗,剔除过小和过密的弱苗。当苗高达到5厘米左右时选择阴天或午后进行移栽,栽后及时浇1-2次透水,保证移栽的成活率。主要价值:紫苏可供药用和香料用。入药部分以茎叶及子实为主,叶为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毒作用,治感冒,因鱼蟹中毒之腹痛呕吐者有卓效;梗有平气安胎之功;子能镇咳、祛痰、平喘、发散精神之沉闷。叶又供食用,和肉类煮熟可增加后者的香味。种子榨出的油,名苏子油,供食用,又有防腐作用,供工业用。主要品种:中国各地紫苏地方品种较多,但缺乏系统的紫苏品种选育工作。有关品种如河北石家庄紫苏、湖南长沙野紫苏(白苏)、大叶野紫苏、观音紫苏、益阳青梗紫苏、南县紫梗紫苏、陕西紫苏、上海紫苏、湖北竹溪紫苏、神农架紫苏、保康紫苏、秭归紫苏、宣恩紫苏、咸丰紫苏、咸丰苏子、鹤峰紫苏等。还有从日本引进的紫叶紫苏和绿叶紫苏等。

排行榜

值得买排行
全网排行
选购指南
视频
笔记
知识百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