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山之作,西蒙娜·德·波伏瓦本人和她的著作像点燃的火把,为20世纪的女性照亮勇敢前进的路。这本书基于她厚实的学科理论,也基于丰富的个人经验,讲述了女人是怎样成为“他者”(The other),成为“第二性”的。对波伏娃思想影响最大的有三件事:家庭、萨特、战争。波伏瓦出生在一个典型的法国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法院的辩护律师,妈妈是典型的传统家庭主妇,不外出工作,每日忙活孩子和老公的一日三餐,偶尔在压抑无趣的环境中神经质。到西蒙娜成人时,她也理所当然希望她成为一样的女性。而西蒙娜从小就热衷于让自己变得优秀,重视个体的自由,她把传统女性的宿命看在眼里,不想让自己困于一个家庭之中。图:波伏瓦、妈妈和妹妹19岁的波伏瓦,获得了哲学学位证书,在 21 岁的时候成为全法国通过哲学教授资格考试最年轻的女性。她的成绩仅次于萨特。作为波伏瓦的终身伴侣和学术伙伴,萨特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当其他人希望对我解释时,他们把我附加到他们的世界中,这使我恼怒。萨特正好与他们相反,他试着把我放在我自己的系统中。他显然了解我的价值和计划。”所以她说,萨特完全符合她十五岁时渴求的梦中伴侣。因为他的存在,“我的爱好变得愈加强烈,和他在一起,我们能分享一切”。多少次波伏瓦陷入爱情,滑向“小女人”的边缘,萨特便提醒她不要忘了什么是最重要的;而萨特也几次在“偶然爱情”中脱身,是波伏瓦的存在让他警醒。所谓神仙伴侣,就是这样吧。如果说存在主义让他们重视个体的个性,战争就引发了他们对团体价值和意义的思考,革命与解放活动让她后期的思想受共产主义影响很大。《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第二性II》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她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这个版本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法国伽里玛出版社授权的,邀请著名翻译家郑克鲁担纲翻译,首次从法文直接翻译,推出“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