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作为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主食,已有千年历史。早期的面条跟河南烩面有些类似,其多为片状、条状的。在汉代面食统称为饼,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到了隋唐时期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随着社会的进步,面条的种类开始增多。到了宋朝面食大放异彩,有擀切的面条,有按压的馎饦,有抻拽的水滑面,甚至“挂面”也是那时出现的。时至今日,面条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面条也因地域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风味。除了上期讲到的面条之外(上期有炸酱面、兰州拉面、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岐山臊子面、奥灶面。点击看上期),小编今天和各位值友一起,继续看看还有哪些独具特色的面条。
竹升面
竹升面是很经典广式面食,在舌尖中也有出现过。对于外地人来讲,竹升面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用竹升(大茅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及云吞皮,广东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称“升,所以叫竹升面。其采用传统的云吞面汤底,选用大地鱼、虾米和猪骨,经四个小时熬制而成。上面时先在碗里加适量的汤,然后在汤上面放菜或者云吞等配料,最后再加煮好的面。吃起来云吞口感润滑,面入口有弹性,回味无穷。
竹升压面 ↓
镇江锅盖面
锅盖面有着“江南第一面”之称,是江苏镇江的特色美食。其最大的特色是,在煮面的时候将直径要小于锅的锅盖放在面锅里一起煮。小编个人理解的是,锅盖将面条拢在它的下方,而锅盖总是漂在水最开的地方,所以面条很快煮熟而且不会烂。另外,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这点跟跟竹升面有点相似。
锅盖煮面
阳春面
阳春面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没有任何浇头,葱翠汤清。一把细面,半碗高汤,外加一勺猪油,这是正宗上海阳春面,而苏式的红汤阳春面则又加了一勺酱油。但两者的精髓全在猪油和小葱,少了这两样可就不是阳春面了。一抹面条排列整齐,就像阳春白雪一样平素。阳春面看似简单,但现在要在外面吃到一碗正宗的阳春面也不容易。因然成本低,价格也不高,现在很少有店家还很用心的去做的。
四川担担面
担担面是四川的传统面食小吃,因特殊年代挑夫们在街头挑着担担卖面而得名。担担面面条细薄,除了肉末炒好的臊子外,其主要佐料还有红辣椒油、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红酱油、醋、蒜末、豌豆尖和葱花等。其面色红亮,麻辣酸味突出,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堪称川味面食中的经典。
河南烩面
烩面是河南面食的代表,也是河南最具特色的美食,其与洛阳水席、开封包子并称河南三大名吃。在郑州可吃烩面的地方遍布大街小巷,特别是冬天,来上一碗热腾腾,汤鲜味美面劲道的烩面,那叫一个舒坦。
烩面是集荤、素、汤、菜、饭于一体,上至鱼翅燕窝,下至粉条海带都能烩在一起。其汤以鲜嫩羊肉及山羊骨为主,经长时间熬制,熬出来的汤汤色白亮,有种肉香的清甜感。辅菜以千张丝、海带丝、粉丝、鹌鹑蛋、木耳等。而面则是吃之前先将面擀成宽厚的面片,下锅的时候将其拉伸,撕扯变长,有点类似拉面的感觉,但又不同。上面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一碟香菜,辣椒油和糖蒜及盐。而且根据不同口味,又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滋补烩面等,郑州可吃烩面的地方遍布大街小巷。
biang biang面
biang biang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也称油泼辣子裤带面;手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也有着“关中八大怪”之称。biang biang面是用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煮熟后箜干水,在面条上撒匀葱姜蒜、青蒜、辣椒免等,将热油泼在面上。吃起爽滑劲道,有嚼劲。而且因为其较长,所以吃起来还挺费劲的。
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大同的特色美食,因其制作方式全凭刀削而得名,刀削面可以说是煮制面食的代表。其用特制刀削出的面叶,中间厚,两边薄,形似柳叶。外滑内筋,软而不沾,且具嚼劲。搭配独特的浇头,极具风味。一些技艺高超的削面师傅,更是能眼闭着、离几米开外削,而且还能保证每一条面都丝毫不差。还一些店家,觉得自己削面费时费力,干脆发明了“奥特曼”机器人削面,更是赚足了眼球。
往期回顾
如何订阅
这里是什么值得买(SMZDM.COM)最新的食品品类栏目《小编食堂》,这个专栏旨在为大家分享各种美食,寻找和发现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和特产。欢迎各种值友在评论中分享讨论你们的家乡美食,说不定下期就写到你们家乡了。感兴趣的朋友只要在手机APP端打开本文,点击右上角订阅按钮,添加相关的“小编食堂”标签,然后回到首页的右上角“我的订阅”中进行推送设置,即可在每周二、周四晚间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期的更新内容。
三样:以前初到广东看到面和馄饨一起煮 惊为天人
Popky:《舌尖上的中国》新一季哇⊙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