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我也觉得4K没什么鸟用,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这段流传甚广的《4K美女吃鸭子》的视频。在3840×2160分辨率下,不论是妹子还是鸭子都是那么的毫发毕现。在看着鸭子和妹子流出了垂涎欲滴的口水之后,我也成了高分辨率爱好者中的一员。
▼4K HD Club - 4K Chimei Inn 4K 2160p 60fps视频,反正可以看馋你~
回顾分辨率
有不少绅士号称要入一个8K屏幕来数11区各类老师的头发,其实高分辨率除了能够更清楚地看片源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同屏幕不移动画面的情况下看清一整张大图的整体效果,便于很多修图、后期、文字和页面处理等场景。11区有位爱好者将所有GUNDAM和超级机器人等卡通化后放入一整张4K图片之中,自寻亮点~
▼除了机器人外好像还有什么奇怪的人物混了进去,你能找到吗?
其实在目前流行的1920×1080、3440×1440、4K、8K之前PC流行过多个分辨率,每个分辨率背后其实都有一段故事。这期咱们就来聊一聊显示分辨率,以及与其相关的内容。先来一张大表镇楼,你看这时1080P分辨率用户还得上下挪动一番才能看完,人家4K分辨率用户已经一览无余了。
通称 | 分辨率 | 横纵比 | 总像素 | 其他 |
VGA | 640×480 | 4:3 | 307200 | IBM于1987年推行的PC显示标准,和NTSC制式TV分辨率相近 |
XGA | 1024×768 | 4:3 | 786432 | IBM于1990年推出了Extended Graphics Array,活跃于奔腾初期 |
Super XGA | 1280×1024 | 5:4 | 1310720 | 主流标准中少见的5:4比例,常见于老式17~20英寸显示器 |
HD | 1280×720 | 16:9 | 921600 | HDTV及视频文件的主流俗称720P,实际几乎没有实体产品出现 |
WXGA | 1280×800 | 16:10 | 1024000 | 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常出现的分辨率,通常用于13~15英寸产品 |
Full-WXGA | 1366×768 | 683:384 | 1049088 | 最反人类分辨率,横比中683是质数无法被整除,常见于低端电视笔记本 |
WSXGA+ | 1680×1050 | 16:10 | 1764000 | 16:9之前的宽屏显示器,曾被广泛使用于22英寸显示器和笔记本 |
FHD (Full-HD) | 1920×1080 | 16:9 | 2073600 | 不论TV还是PC领域都是最普及最广泛使用的屏幕分辨率,俗称1080P |
WQHD (Wide Quad-HD) | 2560×1440 | 16:9 | 3686400 | 被俗称为2K,被广泛使用的PC和手机显示分辨率,比较适合当下使用 |
4K UHD (Quad Full-HD) | 3840×2160 | 16:9 | 8294400 | 相当于四个1080P屏幕拼在一起,广泛适用于电视,PC领域未完全普及 |
8K UHD (UHDTV) | 7680×4320 | 16:9 | 33177600 | 相当四个4K屏,像素数爆炸。未来标准,有少数电视和极少数显示器支持 |
VGA(640×480)
VGA(Video Graphics Array)是IBM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使用模拟信号的电脑显示标准。VGA虽然已经过时,但VGA仍然是最广泛普及的标准,PC在加载显卡驱动前,比如自检、BIOS、或者Windows安装时运行的其实都是VGA的标准。后续衍生出分辨率更高的Super-VGA,分辨率可达800×600,部分情况下甚至可达更高。
▼好像已经很久都没见过的这个画面,就是VGA显示标准。
NTSC(480i)和PAL(576i)
NTSC和PAL并不是分辨率名称,而是一种电视制式。NTSC曾使用于北美和部分中南美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PAL制式广泛使用于欧洲、澳洲、非洲、南美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其中就包括中国。在数字电视普及之前其实是模拟电视制式的时代,在模拟电视制式时代使用游戏机或者录像机等设备时需要区分开NTSC和PAL制式。
▼NTSC和PAL对比现在主流的HDTV分辨率差异,注意这两者还是隔行扫描方式。
▼我们童年玩过的很多游戏机都使用的是NTSC或者PAL制式。
XGA(1024×768)
XGA(Extended Graphics Array),PC开始广泛进入中国家庭应该就是这个时期,相信老一些的PC用户对于这个分辨率再熟悉不过了。不仅是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初期也有使用这一分辨率的产品。XGA的后期形态一般被认为是Ultra XGA的1600×1200,另外苹果iPad系列使用的QXGA 2048×1536也属于这一比例的扩展。
另外由于《Counter-Strike》的火爆,CS用户最喜欢的分辨率也是1024×768。由于当时鼠标DPI普遍不高外加部分游戏内枪械需要稳定度,也有使用640×480这种超低分辨率玩反恐精英的大神。
▼印象里XGA(1024×768)流行的时候大概就是奔腾前三代这段时间。
▼《Counter-Strike》反恐精英火爆全国~
SXGA(1280×1024)
SXGA(Super Extended Graphics Array)有着老式显示器当中最神奇的比例5:4,常见于后期的17英寸液晶显示器、以及绝大多数19英寸的液晶显示器。为什么主流显示器会使用如此接近正方形的尺寸暂时不明,不过在当时也是非常主流的一种分辨率,SONY(索尼)在退出PC液晶显示器市场之前就拥有大量这种分辨率的产品。
▼你会不会错以为他是个正方形?5:4显示器就是这样的感觉啦。
HD(1280×720)
HD和1280×720这个物理分辨率,常看视频的用户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吧?但如果真要让你找出一款使用这个分辨率的电子产品你能第一时间想到吗?应该会很难吧……印象里只有Google三儿子,三星出品的Galaxy Nexus的那块Super AMOLED使用了这一分辨率。其实HD的意义最主要是一种视频标准,同时将屏幕比例主流逐渐向16:9过渡。
▼比较少见的使用1280×720分辨率的产品,谷歌三儿子Galaxy Nexus。
Full-WXGA(1366×768)
如果你让程序员和页面设计挑选一个最反人类的分辨率,那绝对是1366×768,也被称为HD FWXGA。这种分辨率常见于低端小尺寸电视、以及1080p还没普及时的14~15英寸笔记本电脑屏幕。为什么说它反人类,首先它并不像商家宣传的那样,它并不是标准的16:9比例,它的纵向少了0.375个像素,真实比例其实是683:384,最要命的是683还是个质数无法被整除,还好目前已经逐渐淘汰了。
▼之所以这么切割液晶面板据说是因为成本因素,此分辨率主要用于低端产品。
WSXGA+(1680×1050)
在16:9一统天下之前,小小值曾经最喜欢的分辨率,流行于intel第一代酷睿i7、i5、i3那个年代,大概是2009-2011年。常见于20英寸和22英寸的液晶显示器,也有部分15.4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使用。之后虽然16:10比例还有1920×1200、2560×1600等产品出现,但都主要在专业显示器领域,再也没有流行起来。
▼就像现在16:9→21:9那样,当年从16:10过渡到16:9也是有过巨大的争议的。
▼还有过不少玩家使用同一款游戏运行在不同分辨率下,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寻找最佳效果的故事。
WQHD(2560×1440)
俗称2K的分辨率,像素相当于四块1280×720总和(Wide Quad-HD)。在PC显示器领域,是仅次于1920×1080第二流行的尺寸。由于4K分辨率下游戏对显卡的压力太大,另外受到片源清晰度等等影响,4K屏幕的实际使用体验并不算好。2560×1440分辨率,在综合考量单机游戏显卡压力、在线和下载高清视频清晰度之后,可能是当下最适合的高分辨率显示器。
▼HKC凭借T7000声名大噪,从名不见经传发展到如今的销量大户,当时2560×1440积攒了不少用户人气。
▼不过HKC当时的品控和调教实力都比较差,好在LG那块H-IPS面板素质很有保障,售价也足够便宜。
4K UHD(3840×2160)
4K UHD在电视方面已经普及,国外也逐渐拥有4K电视信号,但在国内使用的话只能自行搭配支持4K分辨率的游戏机或者蓝光影碟系统才有用武之地。PC显示器领域还在普及当中,但最大的尴尬就是部分老式PC无法解压4K视频,游戏中显卡渲染的压力也徒增了四倍,本来流畅的游戏成了幻灯片。移动设备领域只有Xperia Z5 Premium等极少数索尼设备拥有4K分辨率。
▼4K分辨率120Hz的视频和游戏能分分钟教你的电脑做人。
▼两代4K Ultra HD手机,索尼大法好~
8K UHD(7680×4320)
8K相当于四个4K屏幕或者16个1080P屏幕的像素之合,只有极少数高端电视以及DELL唯一一款UltraSharp UP3218K显示器拥有这样的分辨率。目前还没有哪个疯狂的厂商将其做成手机屏幕,不过你可以尽情期待一下索尼大法好。在这个尺寸下,你所看过的所有Full-HD片源都成了低清晰度、所有显卡玩单机游戏都成了幻灯片、现存最新的HDMI 2.0或者DisplayPort 1.4单根线缆带宽都不足。听起来就这么酷炫是不是?对不起它的价格还超级无敌贵。
▼显示内容之间的差距,相当于四块4K屏幕或者16块1080P屏幕。
▼虽然它有这么多的缺点但优点就是,当你近距离看到它的时候大概会这样想:“这钱花的值。”
▼UltraSharp UP3218K显示器的像素密度达到空前的280 PPI,已经接近了智能手机。
”带鱼“分辨率
除了主流的16:9,其实现在还有一种宽屏显示器很受欢迎,那就是21:9显示器,一般的分辨率为2560×1080或者3440×1440。它们有什么优势呢?看下图就能知道。对比传统16:9显示器它的优势很明显就是宽,很适合看宽屏幕电影,同时在一些游戏当中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由于这种特性,21:9显示器被称为”带鱼屏“。
▼从Full HD到WQHD还是等比放大,而Ultra WQHD则是多出了一部分显示内容。
不论你是否接受,比带鱼还要细长的”鳗鱼屏“都来了,这就是三星疯狂的32:9(等于平行摆两个16:9)横纵比的显示器C49HG90。物理分辨率3840×1080,尺寸达到惊人的48.9英寸,再加上1800R的曲面屏设计,看起来要多爽有多爽。
▼这类超宽屏配合大曲率的曲面屏幕,48.9英寸的C49HG90观看体验本站网友有过详细的魔性评测。
▼使用三星C49HG90来踢《FIFA 18》,同一个画面里能看到两头的门将,就问你怕不怕。
传输带宽
看了上面那么多爽的显示效果,你是不是也想把家里显示器升升级了?别着急,除了需要考虑显卡支持的最大分辨率、玩游戏显卡是不是能带动、所看的视频分辨率在新屏幕上能不能清晰以外,你还得考虑一个问题,传输带宽。上面说过4K和8K这类分辨率内含的像素点是成平方增长的,暴增的像素点带来的必然是显示带宽的增长。
分辨率 | 刷新率 | 8bit传输带宽(Gbps) | 10bit传输带宽(Gbps) |
1280×720 | 60 Hz | 1.33 | 1.66 |
1920×1080 | 60 Hz | 2.99 | 3.73 |
1920×1080 | 120 Hz | 5.97 | 7.46 |
2560×1440 | 60 Hz | 5.31 | 6.64 |
2560×1440 | 120 Hz | 10.62 | 13.27 |
3840×2160 | 30 Hz | 5.97 | 7.46 |
3840×2160 | 60 Hz | 11.94 | 14.93 |
3840×2160 | 120 Hz | 23.89 | 29.86 |
5120×2880 | 60 Hz | 21.23 | 26.54 |
7680×4320 | 30 Hz | 23.89 | 29.86 |
7680×4320 | 60 Hz | 47.78 | 59.72 |
▼分辨率大幅增加了显示面积,同时也让传输所需的带宽倍增。
上面的表格给出了常见分辨率下视频传输所需的带宽,注意这是普通的60Hz刷新率、8bit色彩空间下的传输带宽。如果遇到120Hz刷新率、或者10bit色彩空间的话,传输带宽会根据刷新率或者色彩空间的增幅按1:1的比例增加。看了那么多Gbps(Gbit/s)肯定会让你困惑,没关系接着往下看视频线缆部分。
▼更高的刷新率能够提供更好的动态画面,在游戏和电影中刷新率越高动态画面越顺滑。
视频接口与线缆
有了分辨率视频传输所需的带宽,就可以来看看我们显卡上的接口和视频线缆了。固定的接口和线缆只能传输固定的数据,虽然有部分显示器支持使用两条线缆共同连接显示器和显卡来保证所需带宽,但这种例子属于极少数,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PC平台最高能提供的视频接口远低于目标分辨率,就可以考虑升级显卡或者平台了。
PC常用视频接口 | 传输带宽(Gbps) |
VGA | 模拟信号 |
DVI(单通道 Single Link) | 3.7 |
DVI(双通道 Dual Link) | 7.6 |
HDMI 1.0~1.2 | 4.95 |
HDMI 1.3~1.4 | 10.2 |
HDMI 2.0 | 18.0 |
HDMI 2.1 | 48.0 |
DisplayPort 1.0~1.1 | 8.64 |
DisplayPort 1.2 | 17.28 |
DisplayPort 1.3~1.4 | 32.4 |
DisplayPort 2.0 | 77.37 |
VGA接口
PC常用视频线缆当中从类别分为模拟和数字两种,从功能性上区分分为视频端子和影音端子两种。视频和影音比较容易理解,影音就是在单纯视频端子的基础上增了声音传输的功能。而模拟信号接口传输同样分辨率画面所需的带宽其实远低于数字信号,所以其带宽对比现在流行的数字信号没有明显的可比性。VGA就属于视频端子中的模拟信号方式,虽然一般只应用于1920×1080分辨率以下,但其实如果线缆和输出端满足一定条件式是可以传输2K级别的视频信号的。
除了VGA之外,模拟信号的接口和线缆常见的还有AV端子、S-端子,更多活用于低分辨率下的电视相关应用场景。色差(分量)端子也属于模拟信号,还会细分为YCbCr和YPbPr两类,YCbCr多用于低分辨率,而YPbPr甚至可以胜任1080i(隔行扫描的1920×1080分辨率),在HDMI推出之前属于TV领域模拟信号质量的巅峰。
▼VGA端子也称为RGB端子、D-sub 15或者mini D15、是IBM于1987年同显示标准一同推出的接口。
▼用过老式电视的应该对这黄白红三色AV端子再熟悉不过了,黄色为视频,白色红色分别为左右声道。
▼造型和AV端子十分相似的色差(分量)端子,与左右声道一共形成五根的线缆,是模拟信号的画质巅峰。
DVI接口
从DVI接口开始,PC所使用的视频接口就属于数字传输方式了,所需的带宽也可以彼此比较。DVI比较有意思的是分为单通道和双通道两种,识别的方法也很简单查看线缆内部针数即可,插满的就是双通道。由于单通道DVI达不到2560×1440 60Hz的带宽需求,所以在使用1440p显示器时候你会需要双通道的DVI线缆。DVI接口是部分兼容于HDMI的,所以HDMI和DVI的转接线也比较普遍。
▼实物图为单通道DVI-D,双通道线缆中插针更多,而较少的DVI-A一般用于VGA转换头。
HDMI接口
比起PC,HDMI应该是在电视等平台利用的更为广泛。由电缆制定标准的管理机构HDMI Forum组织主导设计,从2002年开始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现行最高版本为18Gbps带宽的2.0b版本,就是目前的PlayStation 4 Pro和Xbox One X所支持的标准。即将推出可以胜任8K分辨率在60Hz刷新率下传输所需的48Gbps带宽的HDMI 2.1标准,未来之星。
▼HDMI 2.1是在单线缆前提下唯一能满足7680×4320分辨率在60Hz刷新率8bit色深下传输所需47.78Gbps夸张带宽的标准。
HDMI属于数字接口中的影音端子,可以同时传输影像与声音。HDMI有多个形态,除了我们最为常见的标准版Type-A接口外,还有不太常见更宽的双通道Type-B(29pin)、GTX 400~500系列上见过也用于数码相机的Mini HDMI、移动设备上的Micro HDMI接口等等。
▼HDMI Type-E非常少见,一般只应用于汽车内部影像传输。除了没见过的双通道Type-B外,所有HDMI接口均为19针。
DisplayPort接口
DisplayPort简称DP,由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所主导推出的视频接口标准,该接口与HDMI不同主要应用PC领域,旨在彻底取代VGA与DVI等老式接口。和HDMI一样也是数字接口中的影音端子,可以同时传输影像与声音。除了标准接口之外还有Mini DisplayPort接口体积更小,由苹果公司提案,两种接口都是20针连接。
▼DisplayPort的优点很多,它没有版权费用,intel、AMD、苹果、戴尔、联想和惠普等企业曾表态支持。
DisplayPort是第一个依赖数据包化数据传输技术的显示连接端口,这种数据包化传输技术类似以太网、USB和PCI Express等技术。DisplayPort可以向后兼容DVI、HDMI和USB Type-C,和Thunderbolt雷电接口也有互换性。在HDMI 2.1标准公布之前,其实DisplayPort一直在带宽方面领先于HDMI的,目前DP的带宽最大值为1.4的32.4Gbps,单线缆应付8K(30Hz)及5K及以下分辨率(60Hz)毫无问题。
▼虽然暂无新版本发布,但DisplayPort依然是PC领域最稳定的视频标准,目前选购显示器尽可能选择支持DP接口的产品。
PS:
21年小编前来更新,目前DisplayPort 2.0规范已经公布,虽然暂无设备发布,但是值得你期待!上述带宽表格已经更新,新标准介绍引用VESA和维基相关内容:
VESA 表示,DP 2.0 是 DisplayPort 标准自 2016 年 3 月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更新,与 之前版本的 DisplayPort (1.4a) 相比,数据速率提高了约 3 倍(从 25.92 到 77.37 Gbit/s) ,以及满足传统显示器未来性能要求的新功能。其中包括超过 8K 的分辨率、更高的刷新率和更高分辨率下的高动态范围 (HDR) 支持、对多种显示配置的改进支持以及增强/虚拟现实 (AR/VR) 显示的改进用户体验,包括对 4K 的支持- 并且超越 VR 分辨率。
苹果de核: 不是厂家不投钱,确实到了技术瓶颈,极难突破,你投入大了很容易就打水漂了!
万俟陨枫: 我就等着GALAXY S上12分钟充满电的新科技。 GALAXY S 本身待机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