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鑫内存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金百达长鑫颗粒DDR4内存测试

随着长鑫的内存颗粒完全实现国产化,真正意义上达到全球市场主流水平的国产电脑内存产品终于问世了。今天就带来金百达采用长鑫国产颗粒的DDR4内存的测试报告。


内存开箱与外观:

金百达的内存外观上来说非常复古,典型的无马甲内存外观。


内存背面没有任何颗粒,所以长鑫这个颗粒显然是单颗1G的容量。



接下来就是我们真正的主角长鑫的内存颗粒了,型号为CXDQ3A8AM。金百达很遗憾的没有为这个内存提供XMP,默认为2666 18-18-18-43-61。参考这个颗粒在光威那边是做了出厂XMP 3000的规格,3000 16-18-18-38-60 1.35V。所以金百达这个内存超过默认参数应该不难。


既然说到了国产内存, 还是要把老前辈紫光DDR3来合影留念。紫光这个内存当时一冲动就买了回来,测过一次之后也就一直放着了。



产品测试平台:
以下为测试平台的详细配置表。


平台用的是I9 10900K+技嘉Z490 AORUS MASTER,后续DDR4内存的对比应该都会用这套配置来做。


作为对比的是金士顿的掠食者 DDR4 4000。作为一套参考基准。


显卡采用的是迪兰恒进的VEGA 64水冷版。在本文的测试中,显卡其实单纯只是亮机。


系统盘用的是INTEL的535。


散热器是EK的AIO 360 D-RGB。


硅脂用的是乔思伯的CTG-2。


电源是酷冷至尊的V1000。


测试平台是Streacom的BC1。



产品性能测试:
先来看一下内存自己的默认设置。金百达的这个内存是没有带XMP超频设置的,只有一个默认的SPD,参数是2666 18-18-18-43。不过开机就可以自动上到2666这点还算方便。


测试项目上,这边主要用到了AIDA 64的内存测试和WINRAR的性能测试,从理论测试和实际性能测试来验证两者的差异性。至于频率的设置,我首先按照主板的默认设置从2133开始分别测试2400、2666、2800、2933、3000、3200、3600。测试电压都是1.35V。

金百达最后能上到3466。由于没有XMP辅助调整时序,时序整体比较难看一些。然后简单调试了一下,可以压时序跑3200 17-18-18-43。

而对比组的话,因为是三星BDIE,更容易压时序。2133~3200都固定在14-14-14-35,3600则放在15-15-15-36。这个设置算是BDIE的基本操作会比主流水平更强一些。


简单测试结论:
从测试结果来看,长鑫颗粒给人的感觉更类似于CRJ,时序不算特别好看,但是频率有一定的超频空间。具体到金百达来说,由于没有提供XMP,所以默认下的时序表现就相当保守了。


来看一下具体的测试数据,读取性能表现最接近平均值与C14的基准对照组保持5%~10%的差距。


写入性能则比较接近,看起来时序对写入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复制测试的波动性则显得更大一些。


延迟上则较为明显,时序对延迟的帮助是相当显著的。这也是金百达后续需要补足的部分。


回到实际的应用软件中,WINRAR上可以明显看到,内存其实光拼频率是意义不大的,时序同样很重要。



简单总结:
关于内存的兼容性:

这边用Z390、B460、Z490都跑过,初步看起来兼容性问题应该还好。

关于内存的性能:
内存的性能其实完全取决于内存厂商提供的调校参数,所以这点上金百达的内存显得就比较吃亏。长鑫这个颗粒本身的能力并不差,不提供XMP参数的话还是比较浪费的。


关于内存的超频:
长鑫颗粒的超频能力还是可以的,我这边是可以到3466。但是这个颗粒对电压似乎并不敏感,基本上就是1.35V能到的频率1.2V也能到,就是可能不够稳定,需要加电压。但是加到1.4V的话并没有能超的更高。


总体而言,对于金百达这样的厂商来说,由于国产颗粒的加入,对内存和固态的市场游戏规格会有很多的颠覆,过去大品牌的优势会被削弱。像金百达这样的厂商来说,确实是得到了一个机会洗刷自己的产品定位,可以告别过去只能依靠市场的边角料苦苦挣扎的状态。

说回到产品,硬件是中规中矩。但是无论是软件设置(默认的XMP),还是产品线的规划(产品型号直接就是金百达 DDR4 2666 8G),亦或是产品的外观特色(虽然我挺喜欢绿色PCB的复古外观产品,但是从销售的角度很多人并不喜欢)。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品牌,金百达确实还有很多可以补足的部分。

相比之前的紫光DDR3,长鑫颗粒的DDR4无论是技术先进程度(紫光DDR3在18年的时候已经明显落后了)、可玩性、国产化率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然这些产品还不能说是市场上的先进水平,但是至少已经可以达到对等。所以长鑫可以说是为这些过去为所欲为,动不动搞点“生产安全事故”的大厂们牢牢扣上了一顶安全帽。


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