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玩法,虽然复杂,不过大致可归为“满减”“领津贴”“抢红包”“领优惠券”等几大类,由此再延伸出种种花样玩法。以“优惠券”为例,过去的优惠券多种多样,包括万券齐发、会场大额券、店铺通用券、入会得无门槛券、内部隐藏券、1元预约抢券、购买小样送双11回购券、收藏领券、积分兑券、抽奖领券、定点抢无门槛券等等;此外,单是为了“领津贴”,就有诸如首页、商品详情页、主会场、分会场、互动游戏、积分兑换等多种渠道;而“抢红包”更是花样繁多,并且多具有社交、游戏属性,有超级红包、明星(店铺)口令红包、看视频答题、店铺抽奖、砸金蛋、红包雨等等方式。
实际上,要说双十一复杂规则背后的道理,简单粗暴的降价、打折其实更多是消费者的“一厢情愿”。对于平台和卖家来说,多玩“规则”也是必要之举。
为了吸引消费能力不同、消费需求不同的人群,平台就需要通过花样翻新的玩法和规则,通过满减活动、领优惠券、盖楼游戏、积分领津贴等手段,增加社交互动和游戏趣味性,制造一场全民购物的大联欢,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规则花样越多,某种程度上预期辐射人群也就更广。
同时,商家为了引流,也会多买广告位,参与各类多样的优惠活动,以增加曝光率,引流吸粉。这与平台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
这也符合经济学上的“价格差异”策略,即将同一商品以“不同价格”卖给不同群体,通过优惠活动,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强的人,不愿耗时玩规则,只想最后“秒杀”;消费能力差者,则愿意花更多时间成本去研究规则、玩法,获得优惠。因而,平台推出这样一场规则复杂的促销活动,的确也能吸引到不同消费层级的群体,自有其意义。
但从消费者角度来讲,网友们吐槽双十一规则复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规则复杂到真的影响了他们的消费意愿,拉低消费能力,那这对参与“双十一联欢”的任何一方而言,都不是好事。想要更简单更便捷地满足各方所需,本质上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与平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