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什么是中画幅胶片相机
2.中画幅胶片相机的大致分类
3.中画幅胶片相机的优势与价值
4.几款热门机器
1.什么是中画幅胶片相机?
中画幅胶片相机一般指使用120规格胶卷的相机。相对现在的全画幅数码相机而言,中画幅胶片相机的画幅更大,具体画幅根据截取胶片的不同长度而不同。
120胶卷与135胶卷对比图如下,
120胶卷由背纸、胶片、片轴三部分组成。胶片与背纸同宽,长度稍短,贴在背纸内侧。背纸和胶卷一齐卷紧在片轴上。
135胶卷由胶片和暗盒组成,类似于卷尺的结构。
120胶片的典型画幅:6X6,即6*6 (cm),成像面积约56*56=3136 (平方毫米)
135胶片的典型画幅:24*36 (mm),成像面积约24*36=864 (平方毫米)
66的面积大概是135的3.6倍。
上图是66与645的对比,一卷120胶卷一般能拍摄12张66格式,然而拍摄645格式的话可以拍到16张(某些机型能拍到18张)。对于喜欢长方形画幅的童鞋来说,性价比很高。
6X9画幅是3:2比例在120胶卷上的极限,612之类相当于XPAN于135,超出了寻常的范畴。
6X9实际成像面积约56*84=4704 (平方毫米),是全画幅的5.4倍。不过,一卷120胶片只能拍8张6X9,这个成本童鞋们就得掂量掂量。
用幻灯片片框把胶片装好之后,看起来是不是挺酷的?另外,底下这个亮灯的观片板点亮区域就是4X5尺寸。(内心,大画幅还真是够大啊····)
数码相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135全画幅数码相机已经比较普及,然而120规格数码相机现在主流传感器还停留在44x33mm尺寸(个别机型更大),距离6x4.5cm的胶片入门规格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二战前的许多机器在测光、测距、镜头镀膜等方面与现代机器差距较大,使用价值不高。现在比较实用的中古120机器一般生产于1950-2000年之间。比较常见的品牌以日系为主,基本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比如宾得、玛米亚、富士、美能达之类。欧美的品牌二战后保持生产的不多,比如哈苏、禄来、潘太康之类,镜头其实集中在蔡司和施耐德两家。
上图,宾得的部分产品。从小到大依次是auto110、MX、M645、67。
在中画幅之上就是大画幅,上图是骑士的FA45,可以作为大画幅相机的一个典型。这个品牌在普通群众间知名度不高,属于小众的、专业型品牌。
2.中画幅胶片相机的大致分类
前面提到中画幅相机主要是指使用120规格胶卷的相机,这种6cm宽的胶卷衍生了众多画幅。所以对中画幅相机的分类,一般是通过画幅与取景方式。
画幅由小到大分别有645、66、67、68、69,再往上的612、617之流已经偏出中画幅的范畴。
取景方式大致分为单反、双反、旁轴(严格来说双反也是旁轴)。
上图中的单反有第一排的1、2:玛米亚 M645和哈苏500CM,第二排的1、第三排的3:勃朗尼卡EC和宾得67。
旁轴有第一排的1、第二排的2:蔡司依康645折叠,富士GL690。
双反有第二排的3和第三排的1、2:美能达autocord、玛米亚C220、禄来柯德。
一般来说,在体积控制上,画幅越大体积越大、同画幅下双反大于单反大于旁轴,可换镜头机器大于不可换镜头机器。
因为有巨大反光镜的存在,中画幅单反都会比较“厚”。宾得67就有“坦克”这么个绰号,然而120单反的极限其实是更小众的富士GX680。
如果说宾得MX是给身材娇小的姑娘们准备,强壮的男人可以拿着宾得67或RZ67扫街,那么富士GX680恐怕只有巨石强森才能手持拍摄。其实在设计之初,GX680就是按座机定位,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也没把它划分到中画幅里来。
对于新手来说,我一般推荐如下:
轻松入门:645单反
极致便携:645折叠机
不用纠结横竖构图的入门:固定镜头66日系双反
不用纠结横竖构图的一步到位:哈苏 or 禄来
文(zhuang)艺(bi)坦克:宾得67 or 玛米亚67
极致画幅:富士690
2.中画幅胶片相机的优势与价值
中画幅胶片相机有一定的基础性能优势,但是现在大部分人购买动力还是其收藏价值。
从性能上来说,除了画幅带来像素优势,中画幅相机的优势也体现在焦距与视角的关系上。
正如大部分手机实现其标准28mm视角(75°、135画幅,下同)使用的镜头实际焦距大约为8mm左右(根据其传感器尺寸不同而不同);大部分APS-C相机实现28mm视角使用的镜头实际焦距约18mm;而全画幅相机实现28mm视角则可以直接使用实际焦距28mm镜头。在645画幅的相机上拍摄等效135画幅28mm视角画面则需要实际焦距45mm的镜头。
简单而言,在被摄物与相机的相对位置不变的前提下,拍摄同样视角的画面,越大画幅的相机需要配备越长实际焦距的镜头。不同实际焦距的镜头在畸变、景深等方面有许多差别。
所以中画幅相机在拍摄相同视角画面时一般来说景深更浅(因为焦距及镜头孔径的关系),进而“空间感”、“层次感”更丰富。
拍摄差不多的画面,因为67上比较广,所以90需要比85凑近一些。成片效果90 2.8在67上比较迷幻,虚化程度远超135画幅的85@2.2。
而从画质角度来说,645画幅可以输出5000W像素以上,与现在*级的135机器不相上下。但是胶片扫描要达到高宽容度的输出成本也很高。而67及其以上的机器,相对现在的主流全画幅数码相机还是有一定的输出优势(可以输出1亿像素左右,虽然后期的余量比较小、而且扫描成本会比较高)。
另一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尼康F3和佳能new F1的发售价格大约在1000美元(标准镜头套机),同时期日本的平均月薪不到1000美元。能消费起*级135胶片相机的人已经极少数,而当时中画幅相机的入门机型mamiya M645套机约1500美元,哈苏禄来一类的机器售价甚至超过2000美元。至于这些中画幅机器当时在大陆的售价,更是让人无法想象的。这个价位的产品,理所当然的运用着各种先进工艺与高端材料(当时的)。中画幅胶片相机在当年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其有着极高的品质,这也是其现在有收藏把玩的价值所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我把玩着这些中画幅机器时,总会想起这句诗。
对于现在的同学们来说,这些胶片相机很多时候是一种随身的装饰品。其外观好不好看,带在身上沉不沉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挂着一台宾得67之类的机器上街,还是挺拉风的。这个出发点也是许多小型PS胶片机获得重生的原因。PS机的实拍效果很多时候甚至不及手机,所以中画幅胶片相机在“实用”这一点又获得了那么一些许优势。
大部分中画幅相机都可以使用腰平取景(单反、双反),这种相对于现代数码相机而言有些新奇的体验也使许多同学趋之若鹜。低头看着那巨大而明亮对焦屏上清晰或模糊的图像时,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满足。
相信有很多朋友是被这种腰平取景的照片所种草,进而来到中画幅的世界。需要提醒的是,最好的腰平体验,还是在大光圈的单反机型里,比如玛米亚 M645的80 1.9套机、玛米亚RZ67的110 2.8套机、宾得67的105 2.4套机等等。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使用频率较高的机器还是美能达autocord、哈苏500CM、玛米亚 M645这三款。大部分时候便携性是非常重要的,能轻松的放入通勤包,或者出门旅行时作为备机不那么占地方,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富士G690虽然是旁轴,但是比尼康D810尺寸似乎还要大一些(同时也很重),所以很少带出门玩。
这一部分汇总成一句话就是,中画幅胶片相机仍有一定的基础性能优势,但是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收藏与装饰意义上。
4.几款热门机器
这部分就算是旧文整理和预告吧,附上自己实拍的样片。
美能达autocord
玛米亚 M645
碧浪之家 EC
宾得67
待续
哈苏500CM
待续
富士 G690
待续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在草稿箱里躺了很久,我一直也没想好从哪些方面来写起,最后写成这种散漫的形式,不知道对大家是否有帮助,是否成功种草呢?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