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立场声明:大家好。这次是上一篇水文的补完。非常感谢你们对上篇随笔提出的各种建议、意见和批评。今天我不再灌水,直接放干货,和一些对应的解释说明。在正文开始前,给大家列一下内容提纲,供大家查阅。全篇分为:选购建议、最大功率/冗余、额定功率工作1小时温升、协议支持和结语。
一、选购建议(太长不看版)
为笔电选择PD替代充电头的电粉们,一方面建议简单粗暴地选择比原装适配器功率高一档的充电头,如65W PD充电头理论上更适合原装45W适配器的笔电;另一方面,建议购买前多参考PD充电头的平台评价,以及贴吧、知乎等社群上同型号笔电兴趣组中,有关三方PD充电头选择的讨论,借助他人经验,降低自身试错成本。使用诱骗线接驳PD快充和笔电的,还应关注诱骗线的品质和性能。根据经验,有时升级BIOS也能改善笔电对三方充电头的兼容性,以及最终充电效果。
包括60W-65W在内的多数氮化镓快充,都属于体积稍小发热偏高的。多口充电头相比单口发热更为明显。选择体积或便利,发热数据就不太好看。对发热敏感的人群和场景,建议选择单口,或体积偏大的充电头,或者桌充。
目前,无论哪个功率挡位的多口充电头,大都存在接入或移除第二台设备时,充电头供电闪断重连,甚至出现充电持续闪断充不上电,设备反复握手充电器,即所谓协议打架的问题。只有单口或极少数双口充电头能避免这类问题。
三口和两口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口有两种快充功率组合,即C1+C2口或C1+A口,适用范围更广。但对绝大多数65W档位充电头而言,基本都是45+18W的组合。固定组合输出功率的设置,使得C1口无法在另一口功率较小时,获得大于45W的功率;反之,也无法为另一口提供高于18W,即使C1功率没有45W。目前有几款例外的产品:魅族——任意两口组合输出45+18W;Ravpower——智能分配功率,优先保障C口输出,降低A口输出。据说安克有一款新品,支持苹果设备的功率智能分配。相信功率智能分配,是充电头的下一个卖点之一。此外,65W双C口氮化镓已经在路上。
每次购买充电头,注意是否有“运费险”,或免费退货服务。这一细节特别重要。
二、最大功率/冗余
由于上篇文章是限时征文,截至发稿前,我的电子负载不是在等待维修,就是在寄回的路上。因此上次只是挖了坑。今天就为大家先填上这个坑。
下面列举的是我个人测试的数据,以及充电头网测试的数据。这里我使用的是炬为DL24 150W电子负载和维简的20V 5A PD转DC诱骗线,采用恒定电压,调整电流的方式。从20V 3.2A开始,以0.1A为步进,调至3.6A后,改为0.01A为步进,直到电流表上电压数值急剧下降,即掉压,或断电无显示,即过流保护。
我们看到,除了征拓的成绩基本一致外,其他几款产品的成绩,我的结果均超过充电头网的。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电子负载上也有一组电压电流功率的数据。这个功率是小于充电头一侧的数据的。为此我请教了技术大佬。得到的回复是,靠近充电头一侧的,是充电头输出数据;靠近负载一侧的,是设备用电功率。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我的测试结果,其中的电压普遍比充电头网的高。此外,充电头网测试时,电流步进是0.1A。随着功率逐步提高,充电头的输出电压会略微下降,此时直接以0.1A为步进调高电流,容易轻易让充电头过载导致断电。而我在后期使用0.01A步进,则给予了充电头在高功率时降压的可能性,提高了其容错率和最终成绩。
三、额定功率工作1小时温升
以往充电头温升的问题,一直都是以产品作维度去衡量。不同的产品由于设计的不同,工作时温升程度不一。但是近期有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里提到同一模具不同氮化镓芯片的方案,最终额定功率工作1小时的温升程度不同。因此我搜集整理了这张表格。
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同一氮化镓芯片,甚至同一方案的产品,温升测试的结果仍然有差异。经过认真比对相关产品的拆解报告,我发现同方案的产品仅在重量上略有差异,内部结构和主要用料基本一致。但上面所说类似方案却氮化镓芯片不同,导致温升状况差异的情况,缺乏具体的数据和图证。反而是体积小温度必然高和体积大温度肯定低的定性思维被打破。
这里重点提一下新近出现的整体灌胶技术。由于采用该方案的充电头较少,且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实际的使用效果如何,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四、协议支持
我先解释一下这张表。斜体加粗的品牌,和褐色填充的协议支持框,是我测试过品牌。其他正常字体,和蓝色填充的框,则是综合查询信息得出的结论。表格以电友的协议支持作为参照。下面协议支持框中无内容的,表示和电友的协议大体一致;有内容的,即是该产品支持的协议。缺项中的内容,就是对比电友,缺少的协议;“其他”,则是对比电友,除掉前面支持的协议,其他的都不支持。
这里提一下PE。根据某电流电压表说明书解释,检测PE协议,需要开启表内负载,并产生高温。且为了提高协议检测准确性,需要连接外部电源。因此许多充电头在使用多数电流电压表检测时,默认未开启PE检测,或无法正确识别PE协议。导致PE协议的支持情况未知。
协议支持情况,2C1A的充电头总体较全;双口产品除安克外,协议较全;单口产品呢,普遍缺少SCP和PE协议。
这里顺带给大家科普一下,如何在C口握手SCP协议。
当然,协议支持再多,接口再多,只有快速且正确握手充电设备,尽可能高功率充电,才算好的使用体验。但实际上,根据大量用户评价反应,越是协议支持多,接口多的产品,越容易出现多口同时接入设备时,设备反复握手充电器,即所谓协议打架,或充电持续闪断等问题。当然,更多的是接入或移除第二台设备时,充电头供电闪断重连。我有幸找到一位大神的一则产品评价,与大家分享。就是说,目前要同时满足协议支持全,充电性能佳,接入新设备充电不闪断的充电头,目前还是没有的。大家应根据自身需要,做出取舍。
在此提一下Switch底座/主机模式对充电头的要求。我们知道,任天堂为switch标配的是一只15V 2.6A,共39W的适配器。根据测试,在掌机模式下,9V、12V和15V电压均可启动Switch的快充。但是在底座/主机模式,则要求充电头必须有15V 2.6A及以上的电压电流输出能力。因此,没有15V输出挡位的充电头,便无法满足条件。常见的有部分笔电适配器、苹果61W旧款、苹果87W、安克60W双C充电头等。此外,虽然Switch的充电功率不到20W,很多时候在18W上下。但如果将Switch连接到三口充电头的C2口,并在C1口接入设备进行充电,甚至只是插入苹果Type-C-Lightning Mfi 认证线,都会导致C2功率降到18W,失去15V的电压挡位,使得Swtich退出底座/主机模式。因此,为Switch准备一只小巧的单口充电头,是个不错的选择。
五、结语
不得不说,今年是氮化镓充电头爆发的一年。自3月起,越来越多氮化镓新品接踵而至,一扫去年双11/12时,只有安克和倍思/爱否可选的二选一境地。同时,65W作为许多品牌氮化镓产品的试水之作,部分品牌已经发起价格战,使得这个功率段的竞争已经渐入白热化。放眼看,手机厂商100W级别的快充技术已然揭幕,高通更是新爆QC 5.0 100W以上充电规格。这些新技术的披露和应用,都将促使65W所在中功率段充电头产品的技术革新和产品优化。因此,作为普通用户,现阶段在选购65W氮化镓充电头时,应当多了解产品的自身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厂商宣传的优点,也应当了解到各款产品的局限或不足,从用户评价中了解产品的真实表现,性能评价等。毕竟,使用体验是比品牌或价位更为重要的环节。希望大家都能挑选到更适合自己的充电头。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