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介绍:在我个人看来,S5是一款在发售时就让人眼前一亮的机型,拥有LUMIX S系列最小的机身,塞进了与S1相同的2420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同时还配备了第二代五轴双效I.S.防抖系统,以及连S1都没有的原生双ISO技术。进一步深耕视频性能,同级别中位数不多支持4K 60p 10bit高规格的产品,加上松下讨喜的自然肤色,说是这个价位段最强全画幅视频机之一不为过。静态摄影方面,继承了S1的绝大部分功能,同样支持9600万像素高分辨率模式。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概就是松下祖传的「DFD反差对焦」,追焦能力确实一般,但结合售价总的来看,还是一款十分值得推荐的性价比生产力工具。
变焦相机价格
商品介绍:D7000是尼康Nikon于2010年推出的中端明星单反机型,采用了1620万有效像素DX格式CMOS传感器,EXPEED 2图像处理器,最大分辨率为4928*3264。镁铝合金机身,并有防尘、防滴的特性。Multi CAM 4800DX对焦元件的39点对焦系统,对焦性能出色,连拍速度达到了6幅/秒,感光度从ISO100至6400,可扩展至Hi2(相当于ISO 25600),具备自动ISO感光度控制。还支持1920*1080分辨率24fps全高清视频。搭载3英寸LCD液晶显示屏。采用兼容SDHC和SDXC的双卡槽设计,方便使用。EN-EL15锂电池,充满可拍摄1050张。
商品介绍:新款的E-M10 II整体造型上延续了奥林巴斯OM-D系列无反相机的一贯风格,并且在部分细节处有所优化,比如像机顶部、拨轮形状以及机身握持处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整体看上去更适合于单手操作。至于内部所搭载的核心硬件,仍然沿用了M4/3规格的1600万像素Live Mos影像传感器,并且拥有招牌的五轴防抖技术,感光度范围在ISO200-25600,搭配TurePic VII图像处理器,可实现8.5FPS的连拍能力,相比于E-M10的8FPS略有提升。
取景器采用了236万像素的OLED面板的EVF,同时背部则使用3英寸103.7万像素的可翻转触控屏幕。此外还可实现最高1080P@60FPS的视频拍摄,至于4K延时摄影,则是以每5秒的间隔连续拍摄999张图片,并在机内自动合成一段延时视频。
商品介绍:SONY A7M3机身升级为三代机身,与A7RM3保持一致,也就是说,AF-ON、对焦拨杆、双卡槽、USB-C 3.1接口,以及标配全新的NP-FZ100型电池,这每一项改进都优化了A7系列一贯的操控体验,也让A7M3的操控更近专业性。A7M3整机的重量为572g,相较于556g的A7M2有所提升,EVF依旧是0.78x放大倍率236万像素,但M3拥有T镀膜加持,背部的3英寸92万像素翻折屏幕支持触控,可触控选择对焦点与拍摄。
除了机身,机内的规格也有了大幅提升,A7M3搭载2400万像素全画幅背照式(BSI)传感器,有低通滤镜,图像处理器为BIONZ+LSI前端。A7M3拥有693个相位对焦点和425个对比式对焦点(A7R3为399+425),可覆盖约93%的CMOS范围,并且支持暗部-3EV对焦,也支持眼控AF与扩展对焦点。
原生ISO 100~51200,并且可扩展至50~204800,机械快门最高至1/8000s,拥有静音快门,支持防闪烁(与R3相同)。无论是机械还是电子快门最高均支持10fps连拍,可持续177张JPEG和40张未压缩RAW。视频上,A7M3可直录4K 30p视频,并支持6K全画幅超采样,也拥有S-Log2&3、HDR格式,同时还可摄录1080p 120fps慢动作视频。其他方面,A7M3机身拥有5轴机械防抖,最高可补偿5档快门速度。
商品介绍:FUJIFILM X-T20无反机身外观上与前作相差不大,X-T2上的8向拨杆并未归入到X-T20的机身上,似乎8向对焦拨杆已然是富士旗舰系列的标志。快门拨盘下方依旧拥有一键AUTO模式,以方便入门级玩家的使用。另外,曝光补偿转盘新增C自定义模式,最高位置支持±5档的曝光补偿。背部的3英寸104万像素也支持触控操作,可触摸对焦、触摸拍摄以及在回放模式中多指操作。
FUJIFILM X-T20内置2430万像素的X-TransTM CMOS II APS-C传感器,无低通滤镜,图像处理器也为X-Processor Pro,原生ISO在200至12800,机械快门最高仍是1/4000秒,电子快门最高1/32000秒,视频方面也支持摄录4K(3840x2160),这应该算是富士旗下第二款支持4K视频摄录的机型。在对焦性能上,X-T20几乎与旗舰X-T2保持一致,对焦点扩展至91点(最多325点),其中40%取景区域(49点)支持相位AF,同时也一并沿袭了X-T2的可定制AF-C(连续对焦)模式,支持“跟踪灵活被摄体”,“跟踪高速被摄体”和“区域切换”等预设模式。
商品介绍:Nikon D500外观上依旧是标准的尼康味道,发展了这么多年,CMOS也是演变了这么多,但单反的外观依旧没有很大的变化,相对于无反相机的“文艺”,专业级单反总给人以可靠、严肃,拿久了无反,重新端起单反之时,整个人都会“严肃”起来。当然,D500在按键设计以及机身操控上也是向着专业靠拢,模式转盘依旧是按键式,除此之外,D500的3.2英寸235.9万画点分辨率屏幕支持触控以及翻转。而在具体性能规格上,D500拥有153个AF对焦点,包括99个十字型对焦点。其中中央对焦点的AF性能扩展到-4EV,而且他对焦点支持-3EV,有利于在弱光下拍摄或拍摄对象对比低时使用自动对焦。D500的CMOS共有2151万像素,其中有效像素为2090万(暂不确定是否是SONY CMOS),CMOS尺寸为23.5x 15.7mm,镜头转换系数为1.5倍。原生ISO为100~51200,可扩展至50~1640000,快门1/8000~30s,影像处理器与D5同为EXPEED 5。同时,D500也能够录制4K(3840 ×2160)/30p/25p/24p或1080/60p视频,最长录制约29分钟59秒。 D500也提供了两个版本的机身,一者集成双XQD双卡槽,一者则是使用双SD卡,不过都支持USB3.0传输。在传输分享上,透过蓝牙和Wi-Fi,D500能够与安装了SnapBridge应用程序的智能设备保持持续连接,由此,用户可以将D500拍摄的影像自动传输至智能设备,还是十分方便。
商品介绍:X-A1机型的最大不同,在于传感器没有延续之前广受好评的X-Trans传感器而选用了16mp的“普通”CMOS传感器,小编觉得很可能来自业界良心的索尼哥。其余参数与之前发布的紧凑型微单X-M1高度类似,无EVF电子取景器,配备3英寸92万像素LCD屏支持上下翻转取景,两个转盘方便操作,带有WiFi,可以与智能设备进行连接以实现更多功能。存储选用便宜又大碗的SD卡,电池仍然沿用通用的NP-W126。机身尺寸方面,宽116.9mm x 高66.5mm x 厚39.0mm,也和之前X-M1一样,是一台紧凑向的机身,反过来想,很多骚气附件都可以和X-M1共用,好事一件。重量上280g(不带电池)/320个(含电池存储卡)。
入门好选择,富士无反相机
富士X-A1机型的传感器没有延续之前广受好评的X-Trans传感器而选用了16mp的“普通”CMOS传感器,小编觉得很可能来自业界良心的索尼哥。其余参数与之前发布的紧凑型微单X-M1高度类似,无EVF电子取景器,配备3英寸92万像素LCD屏支持上下翻转取景,两个转盘方便操作,带有WiFi,可以与智能设备进行连接以实现更多功能。 本机存储选用便宜又大碗的SD卡,电池仍然沿用通用的NP-W126。机身尺寸方面,宽116.9mm x 高66.5mm x 厚39.0mm,也和之前X-M1一样,是一台紧凑向的机身。重量上280g(不带电池)/320g(含电池存储卡)。配置的镜头为16-50mm OIS,为今年前一段时间随X-M1一同发布的套头,带有防抖,定位虽然不如18-55,但是具备等效24mm广角,日常拍摄更方便。
商品介绍:Canon EOS 800D则是标准的入门型设计,无肩屏,右侧为带模式转盘,军舰部内置闪光灯,指数为GN12。除此之外。800D还拥有3英寸104万点可旋转式LCD显示屏,水平方向可旋转约175°,可向前旋转约180°,向后旋转约90°,同时还支持触控选择。OVF视野率为95%,放大倍率为0.82倍,并具备景深预览。作为入门机型,有了触控屏幕,机内菜单也做了图像化引导界面,即使不明白光圈、快门、ISO之间的关系也可根据引导针对不同场景作出拍摄。
规格上,800D采用2420万像素APS-C画幅传感器,搭载DIGIC 7图像处理器,ISO范围是100~25600,快门速度为1/4000~30s,最高连拍速度为6张/秒,依旧拥有全像素双核CMOS AF对焦系统,且十字对焦点提升至45个。EOS 800D最高支持1080P/60fps视频的摄录,视频摄录时机内拥有电子五轴防抖。其静态图片续航力为600张,视频拍摄下1小时55分钟。其他方面,EOS 77D也支持Wi-Fi、NFC、蓝牙传输介质。
商品介绍:富士X-T2是首部拥有4K视频摄录能力的富士相机。在结构上是标准的无反(mirrorless)结构,但在操控上更偏向复古,基本的参数设置都可以通过按键/转盘解决,在效率上的确要比现代化布局的相机高一些。在外观上与一代产品基本一致,但体积和重量有所上升,因此之前一代产品的部分配件无法适用在X-T2上了。而不同点则是增加了一个类似X-Pro 2的8向对焦拨杆,位置也同样在Q键附近,同时,X-T2屏幕也设计成三向翻折式,除了高低角度之外,还可享侧面翻折,对于拍摄低角度人像提供了便利。
其他方面,X-T2机身拥有双SD卡插槽,并且支持UHS-2高速卡。机身具体配置上与X-Pro 2相差不大,同样是2430万像素的X-TransTM CMOS III APS-C传感器,无低通滤镜,其图像处理器也为X-Processor Pro,原生ISO在200至12800,机械快门提升至1/8000秒,电子快门最高1/32000秒,视频最高可摄录4K(3840x2160),并且拥有利于后制的“F-log”格式选项。胶片模拟也增加了ACROS模式,并且也具有增加颗粒效果的功能。X-T2的EVF在部分规格上也有提升,236万0.77倍放大倍率依旧处于无反相机中的前列,正常状态下其刷新率为60帧/秒,在亮度以及黑屏间隔都有了一倍的提升。X-T2的整体对焦模式也有一定的增强,首先对焦点扩展至91点(最多325点),其中40%取景区域(49点)支持相位AF,而对比度检测区域则覆盖了85%,最高支持-3EV弱光下对焦。
而在AF-C(连续对焦)模式上,X-T2也提升了相应的算法,增加了“跟踪灵活被摄体”,“跟踪高速被摄体”和“区域切换”等预设模式。除了上述细节的提升之外,X-T2还拥有一个“增能(BOOST)”模式,无论是对焦、连拍还是整体反应都有了“鸡血”般的提升。不过,BOOST只有在配合VPB-XT2竖拍手柄下才能开启,开启后,EVF刷新频率提升至100帧/秒,连拍速度由5张/秒提升至11张/秒(机械快门)而如果使用电子快门的话,则可达到惊人的14张/秒。其实在X-Pro 2发布之后,X-T2的大致规格都已不是秘密,4K功能的增加以及AF-C模式的增加也在情理之中,但“增能(BOOST)”模式的出现,着实让人对于X-T2充满着好奇。
商品介绍:Panasonic 松下 Lumix DMC-GM1是目前最小的微单,其大小直逼SONY的高端DC RX100,可以轻松的放入大衣口袋,采用了跟松下高端微单GX7相同的传感器1600万像素M4/3 Live MOS传感器,拥有多点触控屏幕,峰值对焦也没有拉下,支持WIFI及NFC传输,并内置了GX7的各种特效及滤镜,同时因全电子快门的采用而拥有的高达1/16000的快门速度以及40fps的连拍速度。外壳材质是镁铝合金外壳,外形小巧复古,非常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