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微距镜头测评

90mm微距镜头评测

创作立场声明:败家的道路上也希望把自己败过的玩具一一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见证我的快乐!

潜水张大妈多年,前几天看到了#大男孩的快乐#主题活动,唤起了内心不少感慨,从少不更事到为人父,虽说脱去了稚嫩的皮囊,但是那颗童心缺未曾消失,人生道路崎岖坎坷,经常会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但是又算什么呢?因为只要走进书房,关上房门,这里就是我自己的世界,可以肆无忌惮的宣泄内心的情绪,所以男人除了车以外,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书房,让里面充斥着自己的快乐 ,希望通过图文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大家,Let's go!

俗话说得好: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身。奈何中了毒一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黑。自从娃刚出生那会入了人生第一台单反相机牙膏厂的700D,当时配了18-135的套头,随后补了一颗小痰盂和10-18mm的广角镜头,那时候刚接触相机这个东西,啥也不懂(虽然到现在也不懂 ),什么全幅残幅,大三元,大光腚对于我来说根本不知道是个什么鬼,之后一直混迹于各种论坛和张大妈,做一个万年潜水党,我就看看也不说话。随着生活的稳定和娃的成长直到去年,A7R4上市前夕A7R3降价,冲动的我出佳为尼(索尼),于是购入了A7R3+24105G套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俗话说一时买一时爽,一直买一直爽,于是我走上了买买买的不归路。鲁迅曾说过 你在买索尼镜头流的泪,便是你在买索尼机身时脑子进的水。这里盗用值友一张图。

鲁迅名言

目前7788算起来入了5个GM和1个G和一个小蓝标(套头24-105G已经挂咸鱼,还未出手)以及其他一些配件,在这里我暂且不提,有兴趣的兄弟们可以关注我后续的文章,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90mmG微距镜头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在此申明,本人是个器材党,喜欢器材本身,对于专业知识远不及各大论坛以及张大妈的大神们,并且也是这次看到了张大妈在搞#大男孩的快乐#活动,心想好东西就该和大家分享,因此有任何不同见解的值友请轻喷,我分享的是使我快乐的事务。

好了回归正题,今天的主角就是目前我手上唯一的一枚G镜头90mm微距,FE 90mm F2.8 微距 G OSS,就是下图的这货。

FE 90mm F2.8 微距 G OSS

FE 90mm F2.8 微距 G OSS

起初不想买微距镜头,但是看到了值友们的各种安利和推荐,心痒难耐,而且作为目前最便宜的G镜头,再和其他厂家一比,确实比较良心,于是话不多说买买买。请原谅我,我很懒,真的不想摆拍,大家凑活着看。

外盒正面

外盒侧面

依旧是那一抹骚气的橙色,让我坚定的守护着姨夫的微笑,以及我那心中的信仰。

开箱图

里面依旧配置着G镜头的软壳保护袋,说明书保修卡以及镜头本体和遮光罩,这里啰嗦一句,貌似G镜头的保护套都是软壳的,GM都是硬壳的,而且GM的镜头遮光罩貌似都带卡扣按钮,而G的貌似就是直接拧就完了,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至少目前的镜头看下来是这么个情况。

FE 90mm F2.8 微距 G OSS


这枚镜头遮光罩采用的是圆形,没有用莲花头,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数据,602g的重量,在目前几个镜头中算轻便的 ,最大光圈2.8最小光圈22,本体长度130mm左右,最小对焦距离28cm。金属对焦环可以上下移动,上面是自动对焦,下面是手动对焦。

侧面开关

侧面有两个开关,左边的是防抖开关,右边的是对焦距离选择开关,放大率可以达到1:1(反正我也搞不明白到底是啥意思你们将就着看 )。下面上几张渣图样张,

F2.8 1/160S ISO100

F2.8 1/250S ISO100

F2.8 1/250S ISO100

F2.8 1/250S ISO100

F2.8 1/250S ISO100

F2.8 1/250S ISO100

F2.8 1/640S ISO100

F2.8 1/640S ISO100

F2.8 1/640S ISO100

总结:

优点:

1.锐度还是可以的(反正DxOMark是那么说的

2.金属质感,摸摸还是很爽的。

3.带有防抖功能。

缺点:

1.马达声音比较大。

2.虽说是目前最便宜的G镜头,但还是贵。

全家福

最后上一张除湿箱里的全家福。希望能得到值友的支持,得到继续发文的动力。我将继续分享我的败家之路。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索尼 FE 90mm怎么样



前言

上一篇的最后放了张大概1:1微距的照片,FE 24-105始终是客串的微距,比起能1:1的微距镜还是有差距的,这次就来说说Sony微单的百微:FE 90mm F2.8 微距 G OSS。

注:作者只是个尼康大法双修的业余爱好者,理论可能研究了一点,但是基本相机上手后就忘了。所以有什么错漏请指正,而样片解毒的话随便拍砖吧。

Why - 索尼全副微单唯一实用自动对焦微距镜头

早在11年的买D7000的套机的时候还多买了一支60 2.8D微距镜,所以作为一个双修党,A7加转接环配合尼康口的微距镜使用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更何况当时我的微距镜已经是蔡司百微

▲Sony A7 + Zeiss Makro-Planar 100/2 ZF.2

▲Sony A7 + Zeiss Makro-Planar 100/2 ZF.2

蔡司微距效果杠杠的,基本上是无欲无求了(都买到最贵的百微了……还求啥? )。再说,大法还没发布微距镜,而且拍花花草草这些A7的放大峰值对焦其实比单反上的合焦提示更好用。直到Sony出了FE口的微距镜和我某些特别情况需要自动对焦。手上90微距是在16年底买的,已经忘了当时50微距上市了没有。但是用过两个微距镜之后想都不用想就知道90微是我要买的了,但为什么呢?或者先简单说说微距镜头焦段吧。

选择微距镜头的因素:1 - 微距镜头焦段

以35mm全画幅为例,微距镜头一般有三个主要焦段:60mm,100mm,150-200mm。各家的微距镜头基本都在这3个焦段左右。而微距镜头有个说法“一寸长一寸强”,简单来说就是焦距越长,微距镜头越好。但是从售价上也是焦距更长的镜头更贵。不过撇开价钱先不说,更长的微距镜强在哪里呢?长焦微距镜的优势主要提现在工作距离上。镜头的工作距离是指前镜组与被摄物之间的距离,同样达到1:1的放大率。长焦微距的工作距离更长,这意味着有更多的空间布光,同时减少惊扰小昆虫的可能。不过就算除去价钱的因素,短焦微距还是有他的作用,就是作为翻拍用,较短的工作距离就不用把相机架到天花板上去翻拍文件字画什么的。而100mm左右的俗称百微,焦段介于长焦微距和短焦微距之间,比较通用。所以可以说是最实用的微距焦段。而不同焦距的透视差异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不过这个是镜头的基本参数,跟微距之间的联系较弱。

选择微距镜头的因素:2 - 放大率

放大率是指被摄物大小和在传感器/胶片上的影像的大小的比例。而手上蔡司的百微放大率只有1:2,这也是我想买90微距的考虑要点之一,然而这两个放大比率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呢?首先要更正一下上一篇里面说全画幅传感器宽是24mm,很明显是错的了。35mm胶片的大小是36*24mm,24mm是高度才对 。下面用两个例子说明一下1:1和1:2的放大率的分别吧。

▲1:1,被摄物的在传感器上的像的大小跟被摄物大小一样

▲1:2,被摄物在传感器上的像的大小是被摄物的一半

首先说明一下,上面两个例子不太严谨,大概是1:1和1:2吧,毕竟A7R2的传感器是35.9mm宽,按理论来说拍出来的尺子的刻度应该分别是35.9mm和71.8mm,然而受像墙的不平衡,对焦的误差等因素影响,有些许误差是正常的了。最重要一点就是放大率更高的话,可以拍到的细节更多,当然还要看需不需要把30mm左右的东西拍到差不多占满传感器。

(不)选择微距镜头的因素:3 - 价格

微距镜头是专用的镜头,价格比较贵。虽然说“微距无弱旅”,为了节省成本可以考虑便宜些的老微距镜头。或者选用其他一些更便宜的办法来达到微距效果,主要的替代方法如下:

1、近摄镜,就是在镜头前加放大镜 ,由于增加了镜片,虽然能自动对焦,但对光学素质有影响。而且因为加的是放大镜,逆光拍摄的时候有烤焦镜头的危险,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所以严重不推荐!

2、微距接环/皮腔,原理就是增加镜头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使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配合长焦镜头使用也能达到一定微距效果。而且带电子触点的接环能自动对焦,没有镜片也不影响成像。低成本微距的最佳选择。

3、反接环,一般用于50mm的标镜反接。简单来说就是把镜头反过来装在相机上拍摄。但是只能手动对焦,对于没有光圈环的镜头更是连光圈都控制不了。虽然最便宜,但效果有限,而且镜头后组暴露……像我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手按镜片上的人是不敢用了


DxOMark探花是什么鬼?

一般来说“微距无弱旅”微距镜头的素质都不会差。在下面这么多术语加持之下的90微距的表现怎样呢?

根据DxOMark的评测,在原生FE口的镜头中90微距的得分排第三。(截至到18年5月,DxMark上有评分的22支FE口镜头中)。虽然评测的22支镜头基本都是Sony或Zeiss的,在副厂的Sigma和Voigtländer加入之后会不会有变化就难说了。但90微距仅次于85GM和Zeiss55 1.8的得分和锐度上最高分说明他的素质不会让人失望。

FE 90 2.8 微距 G OSS 镜头 外观

镜头买了有一年多了,开箱就跳过了。直接放产品图吧。

▲镜头本体长度13cm左右

▲扣上遮光罩之后长度在18cm左右

▲这个大小装在微单上的话就变成“巨”单了

▲镜头前没有任何标记,另外SONY的镜头盖已经换掉

▲宣传是防尘防滴,但是卡口上也没有胶圈什么的用作密封

▲2.8的最大光圈,前组一般不会太大,内对焦的前镜组对焦的时候不会移动

▲滤镜尺寸是62mm,最近对焦距离0.28m

▲镜身上有功能按钮,对焦范围选择和OSS防抖开关。用得最多基本就是对焦范围选择了

▲手动对焦开关在对焦环上,通过推拉对焦环切换

▲距离标尺在自动对焦的时候是跟对焦环脱离的。切换到手动对焦之后会跟对焦环联动。对焦环是金属的,不用担心橡胶变型

▲而这个对焦环的行程差不多是半圈,对焦环不是机械的。手动对焦的时候还是通过对焦马达驱动镜组,手感较差而且有声音,另外貌似也更加耗电

FE 90 微距镜头的效果

放大率

购买微距镜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放大率,那么大概是可以实现什么效果呢?

▲A7R2 F2.8 1/250 ISO 100,近距拍摄效果很好。就是要注意距离和景深的关系

▲A7R2 F8.0 1/80 ISO 400,上篇也用FE 24-105拍过,但是需要裁截。而用微距镜就可以直接拍到这么大了

▲A7R2 F9.0 1/80 ISO 100,iPhone 6换电池的时候拍的,排线接头上的触电很清晰,还看见有点异物和周边的尘

▲A7 F8.0 1/6 ISO 100,但是放大率高的同时也带来景深浅的问题。不过这其实算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焦外

焦外应该怎么形容呢?二线性是基本不存在了,但要要是说刀锐奶化好像有点图,还是放几张图算了。请自行感受吧。

▲A7R2 F2.8 1/400 ISO 100

▲A7R2 F4.0 1/200 ISO 100

▲A7R2 F8.0 1/100 ISO 200

光斑

由于应用的非球面镜的关系,索尼的很多镜头都会出现洋葱圈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强点光源形成的焦外光斑上,光斑会有很多同心圆的的样子,像洋葱圈。这个是镜头的缺陷。然而这又是使用非球面镜提高镜头素质的手段,简单来说是好事。这种在G镜和Sony Zeiss上比较明显,而更贵的GM镜上用更高级的非球面镜修正了。下面几个例子是比较明显的,就是不知道压缩之后还清不清楚。

▲A7 F2.8 1/250 ISO 100

▲A7 F2.8 1/640 ISO 100

▲A7 F4.0 1/200 ISO 200

色散

色散问题的俗称是紫边,体现在焦点前的高光位呈现紫色边缘,而焦点后的高光位呈现绿色边缘的现象。其实从上面三张照片可以看出FE 90的紫边控制其实已经很好。

▲A7 F4.0 1/60 ISO 200,这张在PILOT字上有一点点绿边。是我拍了几千张照片中比较明显的了

▲A7 F2.8 1/1250 ISO 100,一般色散问题在最大光圈时最明显,而上面这张基本不放大的话基本看不出色散问题

远摄效果

作为一支定焦镜头,FE90的远摄效果也不错,主要问题提现在对焦上,微距镜头一般行程都很长,造成对焦一旦相对困难的时候就会在整个对焦行程前后往返,就是一般说的拉风箱的问题,然而FE 90是内对焦的,前组不会跑出来,变成真的“拉风箱”。不过这个问题一般可以通过限制对焦范围来解决,就是有时拉风箱了才发现没设。

▲A7 F2.8 1/640 ISO 200

▲A7 F2.8 1/640 ISO 100

▲A7 F2.8 1/640 ISO 100

人像

人像拍摄也是没问题的,就是重量和体积不太友好。

▲A7R2 F2.8 1/500 ISO 100

▲A7R2 F2.8 1/2000 ISO 100

更多样张


总结

缺点

  1. 大法镜头十分贵,这个基本是不容置疑的,但相比起其他焦段的镜头,FE90比起尼康的105VR和佳能的红圈百微差价也不算大法其他镜头那样高得离谱。

  2. 电子对焦环手感较差,对焦马达的声音在室内也挺明显。

  3. 洋葱圈焦外光斑。

  4. 比较耗电,刚买的时候在A7上好像耗电特别厉害,后来升级了机身固件之后好像好了些。再说A7的续航贝莱就不怎样。


优点

  1. 焦内锐利,DxOMark的高分不是骗人的。

  2. 焦外柔和,不过虽然尽量避开强点光源产生洋葱圈光斑。

  3. 强大的色散控制,紫边绿边不明显。

  4. 金属镜身的手感很好。

  5. OSS,光学防抖对慢速快门拍摄有一定帮助。

一点点微距拍摄经验


1. 景深,微距摄影的景深浅,最大光圈近摄时景深基本就跟纸片一样薄。像上面的花就算收到F16也没办法拍得完全清楚,再手光圈也不会有太大帮助,反而会因衍射造成画质下降。这种情况基本只能靠堆叠或者移轴解决。但是一个麻烦一个很贵。

2. 手动 vs 自动,这个主要看拍什么和放大率,一般手持近距离拍整花什么的考虑自动对焦。而上三脚架的放大拍的话就适合手动了,自动对焦不一定会对上想要的焦点。简单来说手持自动,上架手动。

3. 对焦,微距对焦比较麻烦,手持的时候可能人自己晃动少少焦点就可能移位了。这种情况下用手动对焦到大概距离,通过人前后移动来对焦,而且1:1放大率的时候基本就只能这样对焦了。

4. 微距镜头的选择,不清楚的话选百微,预算有限的话买老镜头,预算更低的话用长焦加近摄圈,其他低成本微距方式不太推荐。

暂时想到这么多,有大神来补充一下吗?

(本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