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魔耳机对比评测

万魔对比索尼评测

Ciao Bello,我是老房。

话说近两年无线蓝牙耳机市场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厂家各类产品层出不穷。

目前来说,蓝牙耳机分为三种形式,TWS真无线耳机、头戴式耳机以及颈挂式耳机。

一般来说,头戴式耳机,也就是“扣耳大馒头”,得益于体积大小和佩戴方式,音质和降噪效果是最好的。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携带不方便,二是夏天佩戴真的太热了。

真无线耳机,体积小巧,是最便携的耳机类型,配合充电仓续航也可以接受。相应的缺点也是因为体积小,需要集成太多的功能,往往无法都做到最优。并且太小也容易丢。

而颈挂式耳机,或者称项圈、脖圈,则中合了以上两者,在便携性和功能性以及音质、降噪等方面做出了平衡。挂在脖子上使用也不容易丢失,不使用时直接摘下耳机即可,使用也方便,所以也拥有一大批忠实用户。

老房手里正好有两条市面上比较流行常见的颈挂式蓝牙降噪耳机,索尼WI-1000X以及1MORE项圈降噪耳机,对比评测下到底谁更值得买?


其实,从外观和设计上来说,颈挂式蓝牙耳机的形态已经固化,通信、降噪、电池等零部件集成在颈圈中,耳机部分就能够更集中的强化音质,综合三种形式的耳机它的性能便捷程度比也是最高的。对于1MORE和Sony,咱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评测。


一、外观及佩戴


第一眼的印象很重要,直观来看Sony和1MORE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Sony更硬朗,个头更大,当然也更沉,约有71克重。1MORE更柔美,体型小,分量也轻,只有45克不到。

而且索尼的这种大是全方位的,颈圈、控制区域乃至耳机本体,都要比万魔大上一号。

颈挂式耳机不比真无线,在收纳的时候还是需要稍微小心一些,这或许可以说是项圈蓝牙耳机为数不多的缺点了。1MORE和Sony都随机附赠了收纳袋,其中1MORE的为它家常见的类皮布材质的收口袋子,较为柔软;Sony则为方形的布袋,采用了“L形”拉链开关口设计,更定型一些。

至于耳塞的收纳,两个耳机的设计也全然不同。Sony采用的是集线槽设计,可以把耳机线压入槽中,最后只留出一小段,使得线材不会凌乱;1MORE由于是从侧边延伸出耳机线,而且颈圈部分更细小,所以只采用了耳机单元磁吸设计来避免线材缠绕打结。

下面咱们聊聊佩戴,不管是71克还是45克,重量固然是一方面,对于颈挂式耳机来说,颈圈的材质才是最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了佩戴的舒适性。

索尼WI-1000X颈圈前段控制区域为硬塑料材质,整个项圈以金属为骨架,所以也更重,相对应的也就更硬,更不易变形。为了提高舒适度,索尼在项圈后部内侧也就是贴紧脖子后面的位置设置了海绵条,也就是类似头戴式耳机海绵套,用来作为颈部的缓冲。

1MORE则为一体成型的亲肤质硬硅胶,其内置的记忆金属更加柔软,韧性也更高,你甚至可以将1MORE耳机打个结也不影响使用。

两者相比,冬天佩戴Sony柔软的海绵套更舒服,但缺点是不透气,夏天佩戴很容易出汗粘上就难受了。而1MORE这方面就好很多,毕竟颈圈的面积也小,不太容易捂汗。同时,由于Sony项圈的宽度、厚度都比1MORE要大,所以佩戴后在抬头的时候影响也比较大。

当然,耳机本身,也就是耳塞也是影响佩戴体验的一个重要指标。

两家都作为专业的影音产品大厂,在耳塞的设计上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也都随机附赠了各种尺寸大小的耳塞套,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即可。

最后附上真人佩戴图,感谢“J小妮”同学友情出镜。

小J同学表示,还是1MORE戴起来更舒服,因为轻…


二、性能及操控


作为蓝牙降噪耳机届的老牌领袖以及后起之秀,Sony和1MORE的功能和性能其实都不弱,都挺能打。文字描述太麻烦,咱们直接列一张表对比下。

一目了然,其实万魔比索尼要晚上市,在技术参数上取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MORE拥有更轻的重量,更长的续航时间以及效率更高的快充,保证了出差、通勤等长时间使用需求;IPX5级的防水又赋予了万魔运动耳机的属性,小雨、汗水都不在话下;蓝牙5.0连接更加稳定,连接距离也更长;Type-C接口与时俱进不用再多拿一根线。

不过,虽然在参数上有些落后,但索尼毕竟是耳机大厂,支持LDAC和AAC传输确保了无线使用时的高保真体验;来电震动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功能,震动幅度不大,还稍微有点痒,这下不会错过电话了;续航时间10个小时其实一两天使用也基本足够。但是,WI-1000X的最大问题在于其连接稳定性上,在人多的地方,比如拥挤的地铁站中,很容易间歇性断连,使用体验并不太好。

两款耳机都同样支持有线连接,有线通过充电接口搭配随机配置的专用线材使用,在有线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降噪使用,同样的在没电的时候也能够继续非降噪使用。

操控方面,两副耳机都可以直接进行开关机、控制播放暂停以及音量调节,且这些功能键都集中在颈挂左侧。就手感而言,Sony采用的是浮雕式外壳设计,也就是有两层按键,略显奇怪;1MORE则是最普通的直上直下,反馈感更直接。

降噪控制按钮方面,1MORE提供了两个按键,单击降噪按键在强降噪、弱降噪和关闭之间切换;另外一个按键则是开关风噪抑制。Sony只有一个降噪控制按键,位于颈圈右侧,单击按键在降噪开启、环境音模式开启和关闭之间切换。


三、音质


不谈音质谈耳机就是耍流氓,其实像索尼和万魔,基本上都不用太担心,毕竟一个被称为“大法”,多少人心目中的信仰;另一个虽为新秀,但获奖无数,周杰伦入股,苏打绿的主唱吴青峰代言,万魔的Stylish True Wireless还被外媒评选为100美元以下音质最好的耳机。

而且,都是圈铁双单元配置,都通过了金标认证,再怎么说也不会太差。不过,实际上老房的听感结论还是和自己的预判有一定的差别。

这个问题就出在Sony Wi-1000X上,以前只听索尼其实除了它的音染较重,也就是索尼特有的“电子味”外,其他并没有什么让我过于揪心的地方。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突然出现一个后辈万魔,全副武装的就杀过来了,静下心来一对比,WI-1000X的劣势就突出了。那就是,声场太窄。

按道理,不够宽广的声场是真无线蓝牙耳机的通病,其实索尼新款降噪豆WF-1000XM3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WI-1000X虽然是款老机器,但以索尼的技术来说并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但和1MORE一对比,缺点放大,过窄的声场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压抑感。1MORE的声场明显比Sony要宽,虽然达不到头戴式耳机的效果,但是在蓝牙耳塞中算是表现的比较好了。

当然,在三频的力量方面,索尼比万魔的力度要更强一些,高频清脆,低频量很充足,但也受声场影响,低频的表现不够通透,直接的影响就是略有掩盖住中高频。1MORE低频虽然量没Sony足,但相比之下感觉像是打开了,弹性能够较好的表达出来,而且中高频也有了表现的空间,人声居中稍微偏后。

其实,就目前的耳机来说,对音质的要求除了输出,还有输入,毕竟现在的耳机除了听歌以外,还承担着通话功能。测试方法非常简单,打开K歌APP,带着耳机唱两首歌完事儿。

测试结果很遗憾,两幅耳机都有一定的延迟,而且在KTV录歌的时候都延迟的很明显,所以要是玩K歌应用还是用有线耳机吧。但就录音效果来说,1MORE完胜,输入的声音更清晰、明亮,而Sony则和它的播放效果类似,有点沉闷含糊。


四、降噪


下面来谈谈颈挂式蓝牙降噪耳机的最重要的功能,降噪。

两者的降噪原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单耳双麦克风进行采样进行主动降噪处理。

Sony WI-1000X的主动降噪没有档位选择,只有开启和关闭,不过配置开启环境音的功能。Sony的环境声模式是放开对高频的过滤,其实主动降噪本身对高频的过滤效果本来就不太好,能够能清楚的听到人声。

1MORE EHD9001BA具有强弱两档降噪,没有提供环境音功能,1MORE的弱降噪则是各频降噪均适当放开,并没有特别针对人声进行优化。不过1MORE提供了风噪抑制特殊降噪选项,记得当时试听大法降噪豆WF-1000M3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风噪,而风噪也正是出街使用降噪耳机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这点表现的确不错,功能实用。

Sony WI-1000X具备优势的一个方面就是可以搭配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来对耳机进行更为丰富的功能设置,比如有自动识别场景,相应的调整降噪等级以及开关人声关注;自动检测高度,测算大气压调整降噪等级等。不过这些功能都需要APP后台常驻且一直追踪地理位置,比较费电。

实际使用下来,两者的降噪效果都还算比较理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而言基本所有的主动降噪耳机对低频噪音的过滤都比较理想,而对高频则效果不明显,并不是某个耳机的降噪能力问题,而是普遍的技术问题。

得益于Sony的耳塞设计,其被动降噪效果较之1MORE要好一点,所以整体降噪效果要稍强于1MORE;也就是说在乘坐地铁的时候,佩戴1MORE能够过滤掉大部分低沉的比如列车前进的噪音等,但对于周边人的讲话,阻挡效果没Sony好。所以说,降噪耳机,除了本身的主动降噪能力外,挑选一副适合自己耳朵的耳塞也非常重要,最好是海绵塞。

但是,Sony WI-1000X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底噪声音太明显了,在调低音量听歌的时候,稍微留意下都能听见;1MORE则几乎感觉不到。


五、总而言之


放在一年前,WI-1000X无可厚非的可以说是颈挂式蓝牙降噪耳机的首选。但技术就是发展的这么快,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2020年,以1MORE为代表的新秀品牌对传统国外大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技术参数和实听体验上,1MORE都有胜过Sony WI-1000X的表现,而且时至今日,WI-1000X的售价仍能买1MORE两个。

当然,降噪届的另外一个“扛把子”BOSE QC30,虽然老房手里没这款耳机,但也试用过,就佩戴来说是比WI-1000X要舒服不少,项圈的圆弧形设计和脖子也很贴切。降噪功能略微强于WI-1000X。音质方面则跟同门QC 35一脉相承,平淡如水,低音沉不下去。

不过,索尼也在前段时间发布了WI-1000X的升级款WI-1000XM2,升级蓝牙5.0,提升连接稳定性,音质也进行了重新调校。但售价能够买1MORE三个了,所以,到底谁更值得买?这道选择题,就交给你了。

小编注:本文作者@老房的老房 是什么值得买生活家,他的个人自媒体信息为:

微信公众号:老房的老房 ,微信搜索“To_Todd”

扶持推广个人品牌是生活家新增福利,更多详细内容请了解生活家页面(https://zhiyou.smzdm.com/author/)。欢迎大家踊跃申请生活家,生活家中表现优异的用户还将有机会成为『首席生活家』,欢迎有着特别生活经验的值友们踊跃加入生活家大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小米和万魔哪个好

从2015年到现在,我至少倒腾过不下十款ANC耳机。

小米首款混合降噪耳机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多在意。

在我和很多科技圈小伙伴的眼里,小米的耳机一直是一个半吊子的形式存在的,比如什么音质差,品控差,降噪不行等等。

但是,但是

小米的这款降噪项圈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


小米混合降噪项圈耳机开箱&体验

这次小米的包装盒也是一贯小米风,其实是耳机界很传统低成本的设计,这样的好处就是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用料更好的机器。

耳机的造型继承了小米项圈一贯圆润简约的设计语言,一体化极简黑色,比较低调,对于群体较大的年轻白领市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

耳机腔体采用类似电镀的亮面金属材料,腔体磁吸面以及底部耳柄则是哑光的金属材质,想想我之前的fiil亮面磁吸才用几天就划痕满满,想吐槽皮裤家的产品经理O(∩_∩)O哈哈~

几个按键在前端的金属外壳上,反馈很灵敏。

左侧部分是常规的开关、音量+-,Type-C的充电接口,而右侧只有一个Hybird降噪按键,耳机腔体采用祖传的圈铁模具,加上自带的耳套总共有4副耳机套和一对耳鳍,算是比较有诚意。

项圈右侧只有一个hybrid按键,用来开启和关闭降噪,降噪分为强弱两档,可根据环境状况选择不同降噪挡,另外开机后可以独立开启降噪,不连手机也可用降噪。

耳机本体重量轻,软胶曲度项圈设计符合人体工学,佩戴也很舒服,耳机线很长,听诊器效应很小。

主要参数方面,蓝牙5.0+Type c+LDAC+混合降噪+15h续航+不错的做工和佩戴感+圈铁双单元,老实讲,目前能给你的应该都给你了,而且是目前唯一一款。

深度消费思考——谈谈目前的国产ANC方案

回到标题,我为什么会说国产主动降噪终于可以站起来了呢?

通过我向小米的朋友打探消息(PY交易),小米此次使用的主控解决方案是BES的,也就是我去年评测华为CMQ3主动降噪耳机的那家公司——恒玄科技。

通过我神通广大一顿操作,终于找到主控的型号,那就是BES2300。

全集成HIFI音频、射频、电源管理、LBRT以及Cortex-M4F MCU,支持多端EQ调整、回声消除、双麦克风降噪、以及前馈/反馈和混合主动降噪技术。

这也就是小米宣传的Hybrid混合数字主动降噪技术,这一技术是由前馈(Feed-Forward)降噪和反馈(Feedback)降噪组合而成,还记得去年评测的小米有线主动降噪耳机吧,那个就是单前馈方案,降噪很稀烂被我吐槽了很久。

实际降噪表现

而这次小米使用的全新国产ANC主控实力表现实际到底如何?这里我们使用万魔1004BA来做对比。


这两款的耳机的解决方案非常相似,而且小米的朋友告诉我万魔还是小米这款的算法提供方之一,这就很有意思了。

是不是形状长得一模一样。。

首先是底噪抑制,小米降噪项圈不开启ANC几乎听不到底噪,ANC开启后,底噪明显比小米降噪耳机typec要好很多,比万魔也略好一些。

降噪深度,这里我咨询了一位声学博士,他表示由于入耳式耳机涉及到耳道参数修正补偿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实验室调试过程,所以普通人无法针对入耳式耳机做客观的降噪性能分析。对于头戴式耳机,在上几期视频已经做了详尽的测试。

回到降噪,小米的这款耳机降噪深度在我听过使用AMS和BES方案耳机里是最好的,和大法bose家差距其实主要体现在底噪消除上,声波的相位消除深度会更深更稳定,当然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实际上当我们开启音乐之后压根就听不到,如果在强噪音环境下,底噪就不是什么事了。

万魔在坐车或者有瞬态噪音的时候经常出现爆音,小米的算法就抑制的很好,另外小米的风噪也抑制也更好,这两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算法有改进,因为两者主控是一样的,显然小米磨合的更好。

音质

LDAC和SBC还能打吗?而且小米采用的是13.6mm 直径大动圈+动铁声学架构,连上手机开启LDAC音质优先模式,小米相比万魔明显细节多了不少,在听器乐和人声的时候更明显,但是小米本身的音质也是有一些问题的,低频有些过饱和,整体层次感一般,当然开启ANC之后声场会小很多,这点无法避免,但是在不到500元的价位上已经算是非常好的音质水平了。

不知道你们的感受,反正我是把我忍了很久的万魔扔进了垃圾桶。

总结

除了硬件方案的剖析,再给大家总结一个规律,那就是由于国产颇有竞争力的ANC方案已经开始快速占领市场,ANC领域的方案成本开始往下降低了,原先千儿八百的机器现在只能卖四五百甚至更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采用奥地利ams芯片的fiil,原先七八百的随身星换个名字继续卖399,真当消费者呢?所以这种水分机器到了现阶段已经开始走投入路,价格已经到了比较稳定的阶段,推荐大家此时入手ANC蓝牙耳机,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小米这次其实这就是高阶的市场规模效应,恒玄提供性价比不错的公版方案,万魔定制降噪算法,小米提供产品和渠道,消费者以最低价格拿到市场最快最均衡的解决方案,整个生态链全部获益,这也是为什么小米能做好更能卖好一款产品的原因。

最快首发(吸引第一波刚需用户)+最佳性价比(最大程度覆盖主流消费群体)

当然,肯定有一部分资深粉丝会觉得我讲得不够深,那我简单展开一个点讲一讲,比如同样是AMS和恒玄科技,如果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会选谁呢,一定会是国产的。从时间成本上讲,跨越数个时区和老外专家沟通调试方案必然是不能忍受的,从资金成本上讲,即使报价一样,使用国产方案没有报关,物流仓储风险低,人力物力更少太多太多。

而且,是什么让你觉得老外报价能比国产低?嘿嘿。

当然国产数字降噪竞争对手还是很强,比如ANC领域的龙头AMS已经宣发了ALC和APS技术,国产暂时还没有消息出来,希望国产加把劲,不然半入耳降噪的价格还是降不下来hh。

小米这款降噪项圈的均衡性是很棒的,值得入手,顺便期待一波小米下一款真无线降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