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进入12月了,北方的气温已经降到10度以下了(听说东北早已迎来2022的第一场雪),此时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事实——
皮衣、风衣虽然帅,但真的不抗冻。要想在遭遇断崖式降温的情况下还能暖暖和和走在上班路上,还是得裹一件羽绒服才行。
不瞒大家说,秘姐就是个羽绒服爱好者,尤其是钟爱蓬松厚实的面包款,穿在身上那叫一个有安全感。因为我刚好有每年买件过冬保命装备的习惯,所以对这个东西小有研究和心得。
今天,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哪些关键指标和技术要点会影响一件羽绒服的保暖性能?
如何来判断一件羽绒服功能和品质上的好坏?
大家都知道,羽绒服的填充物一般有「鹅绒」和「鸭绒」这两种,而前者凭借保暖性强、更蓬松、弹性足、异味小等诸多优点,品质高于后者,价格也要高不少。
如果再按照颜色细分,又可以分为「白鹅绒」、「灰鹅绒」、「白鸭绒」和「灰鸭绒」。
从价格上看,白绒往往要比灰绒贵。一是白绒的纤维组织相对而言更细、软、长、蓬松度更好,更保暖;二是白绒适用范围更广,而灰绒只能作为深色面料的填充物。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必一味推崇鹅绒,普通鸭绒也绝对够用了,保暖性方面的差异其实微乎其微,不过鸭绒闻起来有点儿臭臭的倒是真的。
左:鹅绒 右:鸭绒
有一个叫「飞丝(也叫羽丝)」的劣质材质,大家要特别注意。
通常是由无法作为羽绒的鹅毛、鸭毛、甚至鸡毛粉碎加工而成,不但不保暖,还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粉末和细菌,一些小厂为了节约成本会违规添加这种成分以次充好。
如果你看到那种原本卖到几千块的大牌羽绒服在网上的「原单同款」才几百块,或许就是在填充物里造了假。
羽绒服通常以填充「绒毛(也叫绒子)」为主,再加上一定比例的羽毛。而「含绒量」,就是指「羽毛」和「绒毛」的配比。
左:羽毛 右:羽绒
70%、80%是目前羽绒服市场中主流的含绒量(我国羽绒服的国家标准规定:羽绒服的「含绒量」不得低于50%)且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防寒需求,90%的含绒量(又叫90绒)是最高规格的一档。
虽然理论上来说,绒毛的占比越高,保暖性越强、重量也会更轻,但羽毛可以提供回弹、蓬松充盈性以及支撑作用,因此是填充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含绒量上限只能到90%的原因。
100绒?还真没听说过。
但根据实际的体感,含绒量80%与含绒量90%的同类型羽绒服的保暖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含绒量算的是百分比,而「充绒量- Fill Weight」是指填充物的重量克数。
以下图为例进行说明,在蓬松度同为850的情况下,充绒量为12盎司是软枕效果,16盎司是中等效果,20盎司是高强度效果。
也就是说,充绒量越高,羽绒服保持蓬松、不扁塌的时间就越长,保暖性越好。
这里告诉大家一招儿,买羽绒服的时候记得仔细摸一摸羽绒服的内层,如果觉得好多地方都刺刺的, 那么这件衣服大概率羽毛含量较高,质量应该不会太好。
在零下15度以下的天气,你要穿充绒量低于180克的羽绒服(此处指作为外套穿的面包式羽绒服)铁定是会哆嗦的;如果气味处于零下10度至0度这个范围,那么100克-150克就足够了。
大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不同大小、尺码、款式的羽绒服之间充绒量不具备可比性。
两个尺码之间的充绒量一般会相差8-10%左右;即使是同一码数,有没有帽子、长款/短款都会造成一定的数值差。
某牌羽绒服不同尺码的充绒量差异
一个重要知识点:羽绒服的保暖性能主要是依靠羽绒蓬松状态下积蓄的「静止空气」来实现的。
因此,空气流动一旦被阻隔,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的对流降低,自然就感觉不到冷了。
而「静止空气」的厚度,就涉及到一个关键指标:「蓬松度 - Fill Power」。
如下图所示,每个瓶子的蓬松度从左到右依次增加。
在充绒量相等的情况下,蓬数越大、羽绒体积越大,空气层越厚,保暖性能越好。
充绒量和含绒量代表了绒的「量」, 而蓬松度则决定了绒的「质」。
充绒量的数值反映了有多少羽绒来抓住空气;
含绒量的数值反映了抓空气能力非常强的绒毛到底占了多少;
蓬松度则负责保证羽绒服能抓住更多的空气来阻绝你身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
市面上正规的羽绒服一般都会在吊牌或水洗标上标注蓬松度,600-700的最常见,750-850算是很优质的了,900-1000为特高蓬松度,主要针对极寒环境,去南极才用得上。
Patagonia于2013年推出的Encapsil系列羽绒
拥有1000最高蓬松度
通常来讲,我国南方地区在冬天(0度以上)600-700就够用,700-800的适合大部分北方地区(0度至零下20度),800以上我国最冷地方(低于零下20度)都没问题。
只要品牌没有虚标数据的话,大家根据蓬松度的数值大小选择即可。
「充绒量」、「含绒量」以及「蓬松度」三者一定要综合、辩证着来判断,个人的体验感也很重要。
比如说,充绒量大的羽绒服肯定更厚实,但更厚实一定更暖和吗?不一定。还要看这件衣服的含绒量。
因为绒本身对于保暖性能影响非常大,所以「含绒量80%+充绒量150g」要比「含绒量75%+充绒量200g」更暖和是有可能的。
同理,蓬松度更高的也不一定更暖和。
「含绒量90%+蓬松度600」的配置或许也会优于「含绒量70%+蓬松度850」。
羽绒虽保暖,但本身存在一个致命bug——
一旦沾水或出汗潮湿后就会缩成一团,进而导致保暖性能明显降低以及人体热量流失。
因此优质的羽绒服面料,会在保持轻薄的前提下,同时具有很好的防风、防水、透气性能,当然较强的耐磨性、抗撕裂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防水指数1000mm:属于防泼水等级,适用于微雨、雪水天气;
防水指数2000-3000mm:防泼水等级,适用于小雨;
防水指数3000mm:防水等级,适用于中雨;
防水指数10000mm:高度防水等级,适用于暴雨。
如果平时只是在城市中穿行,3000mm的防水指数就非常稳妥了,但如果是正儿八经去户外活动,考虑到户外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商家注水宣传,建议防水指数最好不低于5000mm。
为了让羽绒填充物保持干燥,如今市面上的商家一般会有3种解决思路。
一种是提高面料的防水指数,尽可能减少外部水分渗入。
因此我们会发现有些羽绒服外层会采用和冲锋衣类似的薄膜涂层面料,大大提升了防风雨和耐磨性性能,但这种材质也有缺点,比如自重稍大、透气性明显减弱。
Marmot Shadow系列羽绒服
采用自家MemBrain®防水透气面料
Pertex® Endurance之类的优质尼龙面料是目前高端超轻羽绒产品的主流面料,具有100%防风和高防泼水(1000mm级别)性能,与前者相比更加轻便。
也有个别高端品牌自主研发了防水技术,比如以成熟绅装闻名的意大利奢侈品牌Herno。
它家的羽绒服采用了一种叫做Rain System®的黑科技,硬是把Loro Piana羊绒面料也做成了防水的,当然顶级性能的造价也非常高,一件羽绒服要小几万👇
另外一种让羽绒保持干燥的方法是提高面料透气性,尽量避免人体散发的水蒸气冷凝成水珠。
针对头顶、肩膀、腋下等一些比较容易出汗潮湿及淋雨的部位,一些品牌选择抓绒、Coreloft™和Primaloft®等透气性、拒水性极强的面料进行拼接处理。
Coreloft™,一种合成无纺材料
具有很好的隔热性、不易沾水且速干
Primaloft®,也叫P棉
一种模仿羽绒结构的人造保暖材料
最早是作为美军在潮湿环境中也能保暖的
羽绒纤维替代物被研发出来
Columbia Turbodown系列产品则采用了「羽绒+保暖棉」二合一的特殊叠加面料,大大降低了湿气进去羽绒层的可能性,同时凭借Omni-Heat黑科技,可高效反射人体自身热能,进一步保障了保暖性。
最后一种处理方法就简单粗暴一些,但干燥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羽绒服的结构设计是很多人会忽略的一点,但其实它对于保暖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一些潮牌或者设计师品牌出品的羽绒服都拥有非常酷炫的外观,但细节之处往往经不起推敲,羽绒上下乱窜就是一个常见问题。
就比如下面这一件,款式超帅,但你只要穿着它出去跑一圈儿,上半身基本就空了,谁冷谁知道👇
因此,为了使羽绒分布均匀、不移位,「绗缝」就成了羽绒服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其特点是可以将外层织物与内芯之间紧密固定在一起,保暖性更有保障。
在其他指标相同的情况下,绗缝间距越小,衣服薄厚越平均,整体看上去也会更扁一些(因为羽绒被压得实)。
Patagonia绗缝羽绒服
「平行绗缝」最为常见,但随着近年来「内胆外穿」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波浪、菱格等花式走线也纷纷出现。
White Mountaineering绗缝羽绒服
而同样是绗缝工艺,也有「低配」和「高阶」之分,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填充结构。
羽绒服的填充结构主要分为「夹片结构」和「盒式结构」两大类。
上:盒式结构 下:夹片结构
前者保证了羽绒服重量更轻,但由于里外料直接缝合,缝线针脚的位置较薄,内外空气直接对流易出现体感凉区,尤其在户外环境中漏风的感觉会格外明显。
而后者则为立体空间,不但保证了羽绒分布的均匀度、消除了缝线处冷点,一个个「隔断」也加大了羽绒填充空间,保暖效果大大提升。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有些600蓬羽绒服要比800蓬的更保暖的主要原因,防风也是避免人体热量流失的重要手段。
不过这种结构制造成本更高,只有高端羽绒服才会采用并且会在产品说明中特别强调出来(这么牛的卖点岂有不说之理?)
如果「Baffle Construction」/「Box Construction」/「Box-Wall Construction」这样的关键词出现,那么你锁定的羽绒服就是传说中的盒式填充无疑了。
除此之外,好的羽绒服会在做工细节狠下功夫。
比如为了进一步防水,一些品牌会在采用防水面料的基础上再进行「压胶」或「焊缝」处理,确保缝线处的小小针孔被完全覆盖,即使在暴风、暴雨环境中也能发挥最佳性能。
左:压胶 右:焊缝
穿着者的舒适度也是设计的重点考量之一。
有些羽绒服会在下巴、后颈处加一个植绒片,避免穿着者接触到冰冷的拉链、尼龙或涤纶面料而感到不适。
甚至口袋里也会采用比较亲肤的面料,原因?当然是为了让你双手揣兜的体验变得更丝滑。
下巴接触区域特别采用植绒拼贴
穿着更舒适
由于今日干货的知识点太多,秘姐最后再来帮大家捋一遍。
填充材质(鹅绒/鸭绒)很关键;含绒量、蓬松度、充绒量越高越保暖;面料得既防水又透气;想要保暖升级最好选择立体盒式填充结构。
指标越硬的羽绒服肯定也会更贵,对于标榜「物美价廉」的商品最好打个问号,便宜小牌子还用好料好做工的概率实在太低了,十有八九会踩雷,买羽绒服真的是一分钱一分货。
一件不防水的普通鸭绒羽绒服,几百块钱就能拿下;但如果你要一件充绒300g+,蓬松度800+的鹅绒羽绒服,可能就得花2000块钱;如果还想要防水涂层,光是Gore-Tex就得贵上1000块钱,当然了,如果再追求牌子,比如羽绒服鄙视链中上段的那些,X鹅、X鸟、X岛、Xcler、Xvim...顶级配置轻松过万。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买羽绒服真的需要追求顶配吗?反正我不这么认为。
蓬松度800+,充绒量200g+的羽绒服,在咱们国家大部分地区都用不到,除非你住东北等高寒地区或者从事户外工作。对于平时只在城市里通勤的人来说,买羽绒服其实是买个喜欢和舒服暖和,不必过分纠结硬指标。
你说700蓬就真的比800蓬明显感觉冷吗?这样的差距在体感上恐怕也是微乎其微吧。
穿成这样有点太夸张了
最后说一下「钻绒」问题。
其实是普遍现象,包括最顶级的一些大牌羽绒服偶尔也能拔出几根毛,因此不能作为判断一件商品质量好坏的指标,只要不是狂出毛就行。
今天我本来还想推荐一波不错的单品,奈何篇幅有限,光讲干货就写了这么多,只能暂且安排到下周了,想要买羽绒服的朋友们记得到时再来看看。
本文经hot男人授权发布,原标题:判断羽绒服的质量如何,内行人才懂这6招,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