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图书

双十一图书清单

这是我分享的“书荒了”系列的第三回。老话常谈,我所分享的图书都是偏于历史类,不一定符合大众需求的,如果对我推荐的图书感兴趣,可以翻看我之前分享过的文章,如果不感兴趣,我下次尝试分享其它类型的图书,总之,以书会友,用老罗的话说:交个朋友。

重点写在前面:我所分享的图书,网上都能找到电子版,可以先翻翻电子版,如果感兴趣再下单纸版,一本好书,购买纸版绝对是物有所值的!

零、快速阅读

这本书不是这次推荐的图书,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位,只要是回答之前值友的疑问:一年能读百来本书?骗人的吧!我们必须要相信阅读是有方法的,有技巧的,同时不要以己之短度别人之长。一年阅读几百本书大有人在,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阅读没有任何驱动力,不能持之以恒而已。

一、上升的大地

这本书是我最近关注到的“经验史”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是90后的湘妹子,这本书主要是讲作者在中国乡土遭遇现代性的诸种经验中找到的一个意象,通过几个不同的案例来证明来自大地的经验从不过时,它依然向城市中的我们提供着宝贵的滋养,同时从另一方面说明海洋未必就比陆地好,城市未必就优胜农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想起那套《平凡的世界》,但是内容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经验史”丛书目前已经出版的还有其它两本差不多题材的图书,我还没有仔细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二、大国之基

近些年我发现每次回老家,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之前是村里修了公路和通了路灯,接着是每家每户接通了互联网,村里的老人家都发微信聊天,甚至还学会网购。是什么原因突然变了,农村还有怎么的改革,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以后人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依然存在着一个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发展得很好,而有些地方依然很落后,这是为什么呢。这本《大国之基》讲得很具体,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土地制度及社会结构等方面,透视了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从那霸到上海

孙歌的作品我个人是很推荐大家去读的。这本书在我们当地一家书店举办的读书会时被推荐,推荐人还分享了一个小道消息,原本这本书的名字不是这样的,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过审不了。所幸更换了名字以后这本书得以出版才用我们看到了许多“知识”。本书集合了作者对于冲绳、日本,乃至更大范围东亚和世界的思考。其中第一部分最值得一看,第一部分以2011年日本核泄漏作为引子,观察和分析了日本社会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中呈现的种种真实机制,并提出保持临界状态的意义。

四、书事

作为一名囤书爱好者,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不加考虑就加入购物车了,甚至是内容写什么根本不重要。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就是告诉你一本书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让你了解到一本书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让每个爱书的人更懂书。这本书的电子版用ipad来看,书中的图片还原得更加清晰。

五、书信中的世界史

近年来出版界很流行发行带“史”的出版物,大概是现在年轻人急需了解那些历史才能更好辨别是非。《书信中的世界史》作者的名字也许大家不熟悉,但是这几年出版几套作品都十分畅销,除了《耶路撒冷三千年》,《大人物的世界史》评分也很高。这本《书信中的世界史》收录100余封书信,包含情书、家信、外事交涉、战争宣言、和平方案等,为了解开了许多具有历史性的“未解之谜”,譬如文案中写道的: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写信向同父异母的姐姐“血腥玛丽”求饶,是否会有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如果盟军诺曼底登陆失败,艾森豪威尔将军会给盟军将士发去怎样的慰问?如果王尔德没有“鲁莽”地回应来自情人父亲的侮辱,他是否会快乐地度过余生?

这些“未解之谜”在微博上偶尔会看到一些国外专家的解码视频,可以说是“吃瓜”,也可以说是在涨知识。

六、密码女王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记,内容看起来有点不可理喻,难以置信,但又是真实存在的。目前故事已经被改编成女版的《模仿游戏》,值得期待。本书的只要内容是主人翁在联邦调查局等机构尚不成熟时,一直潜伏在情报前线,打击黑帮网络,追捕纳粹间谍,为两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凭着主人翁的智慧成功地推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的成立,为重要组织创建通信安全系统……

七、我爱天下一切狗

以上推荐了好几本历史的作品,中间推荐一本散文集吧。《我爱天下一切狗》是季羡林的作品,目前参加99元10本活动,这个版本不知道是第几个版本了,以前从季老别的文集中也读过。书名取自这是季老作品的一句话,据说是季老在德国留学时看到车站各种狗时,想起了自己老母亲曾经用过一只狗,这只狗时常出现在他的梦里,此次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狗就会想起母亲养过的那种狗,于是发出了“从此,我爱天下一切狗”的感慨!这本书也被樊登读书推荐。

八、大一统

这又是一本历史爱好者的读物,采用纪实的写作手法,生动描绘大一统所引发的社会巨变及众多历史人物面貌。描述了由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冲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军事、经济、行政、宗教等方面的政策。书中先后出现了近300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历史人物,皇帝、重臣、将军、义士、宫女……在这个有着宏大历史意义的年份,他们演绎了种种令人长叹、或悲或喜的个人命运。最早我一直疑惑“大一统”是不是“大统一”印刷错误,后来百度了一下,“大一统”是另一层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两者的不同解读。

九、战场之外

阅读这样题材的图书,总会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各种租界内外人们的生活情景。平时阅读这类的资料太片面了,偶尔了解到,也只是影视中会以简短的总结出现在旁白中。本书是从济南惨案开始至珍珠港事件爆发,中国与日本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专著,通过租界英文报刊着重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在国际宣传资源极其匮乏、政府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宣传系统,本书对许多关键事件进行了完整的梳理,阅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

十、妖怪、妖怪学与天狗

这本书目前似乎绝版了,在售的都是二手书,很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电子版,光是这个书名就很有意思的,也是从这本书中我才知晓还有人专门研究妖怪的,原来“妖怪学”也是一种学问。

十一、肮脏的三十年

最近几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文纪实”系列,真的是每出版一本买一本,尤其是这两年的封面设计比较统一,总让人要收集整个系列。这本书为你还原美国大西部的沙尘暴是如何形成的,沙尘暴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人们面对沙尘暴时又是以怎么样的方式去抵抗的呢?这本书详细为你解读。(其实也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十二、东西街

汗青堂丛书有点像理想国译丛风格,本书以亲历“二战”的四个主要人物及其家族为切入点,从深刻的个人视角追溯了“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的诞生过程,最终导向纽伦堡审判这一伟大结局。都是非虚构作品,尤其是回忆录与小说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更是吸引人继续往下读。值得一赞的是后浪的图书封面设计真的做得很好,尤其是摘掉书衣后的精装设计,很吸引人。

十三、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

这本书适合碎片时间翻翻,如题,从爆笑中知晓半点心理学。

十四、家庭排行

同样也是心理学方面的图书,内容不多,简单点说就是国内版的“好好说话”,建议碎片时间翻翻,看完这本书明白到一个道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真的很大。

十五、生活中的金融学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人阅读的书,如市面大多数的生活中的XX学一样,书中没有深奥难懂的专业名词,只有简单明了的事例分析,读后虽然不能悟透金融领域的知识,但是多少能领悟一二,再说这是一本很有趣的读物。

总结

以上是这回“书荒了”的全部内容,最近的图书活动又买了几十本精装本图书,还没有时间阅读,大概等到明年才有机会分享了。近期购买纸版图书的话,除了京东商城自营,也可以考虑京东商城的“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限时最高五折叠加300-40元优惠券,也很便宜,比较适合购买一些旧书,叠加优惠券,几乎低至两折,另外也可以考虑一下当当网,部分图书算得上是全网最低,不过有点慢。

还是那句,先阅读电子版,喜欢再下单买纸版,省点钱买iPhone12吧!

展开阅读全文
双十一图书选购指南

Hi,亲爱的值友们,《值无不言》栏目新的一期上线啦!无论你是想了解更多攻略还是学习更多知识,点此关注话题#值无不言#

本期值无不言我们请来了站内生活家@鹏鹏鸟no1为大家分享双十一图书选购指南

  • APP端的值友可以在评论中向@鹏鹏鸟no1直接提问,

  • PC端的值友点击下方按钮“我要请教”即可直达提问区~

当然啦!如果大家有更多见解看法,也可以发挥互惠互助原则,在评论区安利和讨论起来

我要请教

———————我叫分割线———————

啊哈!

感觉618还没过去几天,双十一的脚步就要近了!

依然是熟悉的配方,依然是熟悉的味道,又到了一年一度涨价再打折的时候了,又到了为后年的阅读囤积图书的时候了,

本文分为3个部分,首先是一个主题mini的书单,虽然说618刚刚过去,但是孬好也过去半年了,不能这么久一点长进都没有不是~稍加介绍之后直接上京东链接与天猫链接或者上比较大的天猫店的链接

第二部分自然是一个有些老生常谈的攻略,就,简单写写,那种一语成谶的感觉太糟糕了。

第三部分是两个小专题,6本新书的更多介绍,第一个专题写几本我们国内作者的作品,不得不承认的是,站内的图书作品中,国外作者的作品占多数,但是国内作者的佳作其实也不少,也不仅仅限制在文学与小说领域,值得被拿出来说道说道,第二个专题是三本传记,其实2020年传记看了不少,时代推到这个时候,往往还是选择往后看,在前人的生活中汲取智慧,找寻一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进程之间互动的答案。

好了,正文现在开始!

一、mini主题

书单实在写了太多了,写来写去也知道一个道理,所谓终极书单是不可能存在的,很多时候书单这东西往往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往往一本书或者几本书从反复写,那可能是一种没有进步与提升的表现,毕竟很多时候,好奇会带来广度与深度,而广度与深度终究会创造更多好奇。

1.城市与城市中的人

《伦敦六百年》

一部堪称杰出的城市史,有趣而又新奇。

城市史的作品有很多,但是像《伦敦六百年》这样的还是独一户。

《伦敦六百年》用乱序的方式介绍了伦敦在六百年中的变迁与动荡,这种变迁不是帝王将相的变迁,而是日常生活的变动,从疯狂的杀戮到剧院的兴起,从建筑的建设到推翻,伦敦,跟随着英国的历史一路走来,不单单是那个繁华的都城,更是一个不断生长和变化的“大树”,而这种生长,或许是城市对人最大的影响。

《简斯维尔》

城市的样貌有许多种,有些城市像伦敦一样在600年里茁壮成长,但有些城市,在成长之后渐渐凋亡,比如简斯维尔。

对于“美国人悲惨生活纪实”作品,《简斯维尔》讲述了一座城市与城市里的人,简斯维尔是一座因为汽车工业而兴起的城市,通用汽车与派克钢笔曾经是简斯维尔的骄傲,但是,时代变了,大人。

当派克钢笔关厂,当通用汽车凋敝,简斯维尔也随之衰落,人们在寻求变革,人们也在自救,而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样貌大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演绎了一部值得一看的故事。


《岂不怀归》

城市与人是相互交织的,或者说相互成就的。

可能对三和青年们而言,这句话比较有体会吧。

三和青年,一个被人们认为是有点特殊的群体,但是我们又认识多少。

社会学家们选择调查一下他们的生活,便就有了这本《岂不怀归》。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苦衷,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另一面,则是城市的多彩与全面——这是一座能够填充各种需求的城市,或许这才是深圳这座城市成功的原因吧。


2.有趣的新知

《风险社会学》

风险无处不在,但是视角高一点就会发现,其实风险是社会学的一部分。

风险逐渐成为一个显学,但是风险其实源自社会,而非所谓“思维方式”,《风险社会学》讨论了风险如何在社会这个系统中产生,又如何不可避免。在这里直击风险的根源,找到避免风险的手段。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

人类学的全景展示。

与风险相比,人类学就远非显学了,但是《想太多的人类学家》让我们足以认识这个陌生而又有趣的学科。

22个人类学故事,讲述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讲述人类一路走来,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

有趣的嘻哈简史

作家与教授之间的对谈,讲述嘻哈的简单历史,打开嘻哈的全新世界。


3.有趣的过去

《秦谜》

有趣的历史作品,层层推进解锁那个迷雾中的秦始皇。

一部杂糅的作品,通过田野调查,文物,考古发现,综合史学,考古学,医学等多个视角,解开秦始皇身上的重重谜团——吕不韦是不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昌平君为何被隐姓埋名?赵高到底和我们所认知的有何不同?秦朝的历史在这里展开,带来全新的历史阅读体验。


《最后的皇族》

相较大萌,大清对皇族的管理有何不同?

《最后的皇族》通过物质文化,社会结构,宫廷礼仪三个方面展示清代皇族们的生活细节,找到清帝国延续300年背后的制度因素与文化因素。


4、时代的灵魂

《活过,爱过,写过:李银河自传》

坦诚的回忆录,见证一代人的跌宕起伏。

对于50年代的人们而言,他们可能拥有最丰富的人生经验,李银河或许就是那代人的典型代表,在他们的一生中看到经历对人的重大影响,看到很多很多事情的亲历者对事情本身的看法与描述(当然,是加了滤镜之后的),在历尽千帆的人生中,找到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


《小人物》

一代人的群像,“垮掉的一代”的亲身经历。、

当乔伊斯与凯鲁亚克相识的时候,凯鲁亚克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人, 但是当凯鲁亚克出版那本《在路上》而声名鹊起的时候,乔伊斯已经与凯鲁亚克在一起了。

乔伊斯就此与垮掉的一代难舍难分,而乔伊斯本人则展示了那代人的风骨,“垮掉”不是真的垮掉,他们其实向着自己的目标迈出了坚毅的步伐,这代人们可能历尽艰辛,但是他们在岁月中留下了自己的注脚。


《米塞斯大传》

一部有些粉丝滤镜的作品,但足以让米塞斯留在我们心中。

米塞斯,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时代的潮流中逆流而上,在思潮的对立中奋勇拼搏,最终在学术的高峰上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一生堪称精彩,而《米塞斯大传》就是对米塞斯的成长,变迁的全面展示,讲述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同时为理解米塞斯的作品打开了一条捷径。

《理解中的善良意志:伽达默尔传》

一个人活得足够久,那么他就会成为传奇。

伽达默尔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作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学生,出生的时候20世纪刚刚开始,在他去世的时候,21世纪的曙光已经到来。而这部作品则是伽达默尔的学生所作,通过对伽达默尔和同代人的回忆和纪录,展示20世纪的思想发展。


《番石榴飘香》

马尔克斯谈马尔克斯就是这么地马尔克斯。

听起来很有趣的书名,但却是马尔克斯的真实。

马尔克斯在这里回忆了自己的家庭,生平,经历,社会活动,对自己作品的看法,自己对世界、两性、政治的观念,甚至还谈论了育儿……

读这本书就如同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与马尔克斯唠唠嗑,而就是这位大师写出了快乐的文学。


5.文学的快乐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这可能是最浓缩与精悍的马尔克斯。

读《百年孤独》中我们体会到马尔克斯的魔幻,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我们读到马尔克斯的现实,而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我们读到的是魔幻与现实奏响的最美好的篇章。


《外星人之恋》

短篇的拼盘中记忆边缘与异类

他们的生活与众不同,生活有些时候成为一出戏剧:他们会选择把追击小偷变成一场马拉松竞技,生活有些时候完全就是一场悲剧,单亲妈妈努力工作却还要照顾孩子,当然,生活往往不是总是戏剧与悲剧,更多的其实是荒诞剧,开客栈的“律师”,退休后婚外恋的教授……

生活有多种样子,不仅仅是“打工人”的生活,更可以选择像这些“外星人”一样选择选择重新面对我们的生活。


二、买书这件闲事

1.与历年不同,今年的双十一在11月就已经算是卖掉一波了,毕竟双十一已经被切成了两份,当然,按照这个趋势搞下去,天天都是双十一了——图书不就是每天都在搞活动嘛。

2.虽然每天都在搞活动,但是力度却越来越差了,讲真,400-280就已经挺香的了,但是相应地,今年的活动范围却要比去年的要好很多,当然,感觉今年的后手还是在淘宝那边,毕竟淘宝那边券后也香,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猫店铺的范围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有些时候也没有必要非要等着京东来放券了,天猫也挺便宜的。

当然,链接清单自然是看大妈的最好了,这里面最值得关注的可能是券最贵的那个——湖北新华。

3.当然,还是老话,提前加车与放收藏夹,是最香的一件事了。当然,如果打开水龙头流不出神仙水,晚上早睡才是最省钱的。

三、图书介绍

《发现东亚》

宋念申 著,10章,18万字,297页

在更高处看历史,发现那些我们原本意识不到的事情。

因为历史课本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的历史认知被切成两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在教的时候被分开,事件与内容的交织非常之少,但这并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在之前的时代尚好,但是当历史进步到近代的时候,这种机械的分期就导致历史往往变得变得没有全局也没有细节。在一个已经被联系起来的世界,哪有什么事情只能影响一个局部呢?

其实这种分割最严重的还是在东亚史,在“中国史”的传统领地里,中央王朝之外的地方是不会有存在感可言的,当然,往往周边出现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来事了……

《发现东亚》就在改变这种现象,宏观处观察世界,微观处填充细节,让近代的变化变得没那么突兀,毕竟有太多事情在发生之前就已经变得可能。

整个事情的开端是在16世纪,当“格式化”整个世界之后,东亚这片土地上有了三个全新的玩家,明帝国,朝鲜,日本,三个国家之间在明朝就已经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就是朝鲜之役/壬辰倭乱/文禄-庆长之役,同一场战争,三个参与者有三个完全不同的表述,而塑造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印象,而这场战争则带来了两个不同的结果:德川幕府做大,女真崛起。毕竟大明的身体已经被掏空,是时候有个新人来代替了。

两个新人依然面对着全新的问题,西方并不是在1840年之后天兵降临而来的,他们其实早就来了,与西方的缠绕与互动其实缠绕着整个大清以及德川幕府,当这些细节补足,对于后世面对现代化的快速冲击,或许在时人看来,只是一件并不足为道的事情罢了。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刘子超 著,5部,22万字,366页

近些年来,国内出版商引进并且出版了不少关于内亚的作品,似乎中亚那片土地成为历史的明星,但是我们却对中亚的现在知之甚少,是时候在了解东亚的过去之后,去中亚的现在看看,看看一个大帝国碎裂之后留给这片土地的是什么:帝国化为乌有,一切如离轨的卫星。

5个章节正好就是中亚五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克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作者刘子超亲身行走五国,开启一场过去与未来的寻觅。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混乱的过去,东边西边和北边都影响过它,到了近代,沙俄独家经略中亚,实现了对这片土地的征服。中亚这片土地上被各类文明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了新的,破坏与建设的反复,塑造了这片土地的创伤,同时塑造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记忆。

抛开苦痛的历史不谈,“人”则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中亚五国的过去与现在其实有非常多的内容可以抒发议论,但是作者却没有进行抒情与议论(这与林达的游记大不相同),作者所做的就是对中亚五国的白描——也许是作者交朋友的能力了得,也许是中亚人本身就比较开放,当地人很喜欢给他讲自己的爱与忧愁,很多悲欢是人类共通的,而还有一些悲欢则是我们所体会不到的:跨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战乱带来的破坏与伤害,在不同国家夹缝中做出选择,让整本书中带来了浓浓的异域风情。

相关阅读:《蒙古帝国中亚征服史》


《从大都到上都》

罗新 著,17章,18万字,353页

如果说刘子超的行走是走在当下,那么罗新的行走就是在走向过去。

历史往往需要地理作为辅助工具才能让自己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从《读史方舆纪要》到《史记地名考》再到《中国历史地图集》,一代代史家一再证明着地理与历史走在一起会迸发出多大的力量。

如果历史学者选择走出书斋,亲身走走的话,会发生什么呢?

罗新就决定从大都走到上都,这自然是“元大都”到“元上都”,也就是从北京走到锡林郭勒,这或许是一段充满历史与现实交织感的旅程。

元上都是蒙古人筑城的开始,而随着蒙古势力的扩大,燕京,也就是北京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座叫大都的城市在这里拔地而起,而面对着一南一北两个都城,或者说两种生活方式与统治方式的象征,元代的皇帝们不得不在两个都城之间奔波——当然,皇帝的奔波与打工人的奔波是不一样的。而重走这条路便就是“从大都到上都”。

在路上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或许在自然上说,这是农耕与平原的过度,这是平原与高原的过度,在感情上,这是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元代的御道经过这里时应该与明代的不同,这个地名来自明代,是指……,而这里现在是……”,很多地方我也去过,而很多时候,元代皇帝走的路与我们现代人走的路没有什么不同。而或许在现实中,看到的是巨大的反差,其实没有走出多远,但是却已经与京城的繁华产生了巨大的对照——或许这就是对现代的一种注脚。

对于那些喜欢出门带本书的人而言,看这本书是一种有趣的享受。地理空间如同布罗代尔所说,在长时段中波澜不惊,而现在则在过去中发生了偏移,但是却又不耽误组成联系,历史与现实彼此丰富了对方,而读者也在其中享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丰饶。


《大卫》

西蒙·李 著,7章,31.25万字,332页

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人出名了,但是作品不出名(对于我这种老帮菜而言,这种比较常见)

另一种是作品出名了,但是人不出名。

这本书的主角雅克-路易·大卫就是后者。

他的作品实在是出名,但是他本人却隐匿在作品后面以至于我在看这本传记的时候翻几页就会拍着大腿来一句

“WOC,这画是他画的啊!”

当然,这不是我第一次雅克-路易·大卫的传记,年初的时候看过《少有人看见的美》,在熊逸的笔下旁观了大卫一生的变化,而在这里,大卫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了一点。

与后面的两位频繁出现在政治史以至于定义时代的梅特涅和俾斯麦不同,大卫是个普通人——或许因为这样,他选择砍了路易十六的脑袋——这个决定影响了他的一生——人生的关键时刻其实就这么几步而已。

纵使如此,大卫的艺术生涯不是完全和路易十六没有关系的,他在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学习——法国的艺术家组织体系深深影响了他,在学校中的大卫可以说是一个上进的学生,为了拿到学生的最高奖罗马奖——得奖的学生可以去罗马学习3-5年,既不聪慧也不超群的大卫5次参加比赛才拿到了这个奖项——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一朝得势的大卫对这些“学阀”们的清算也是很用心的——只是屠龙少年终变恶龙而已。

《苏格拉底之死》

《荷拉斯兄弟之誓》

1775年,27岁的大卫前往罗马。古代艺术的熏陶让大卫的创作开始摆脱浮夸的洛可可,有了更多戏剧与写实的风格,他的野心也变得更大——成为学院院长,拿下皇家委托,走上名利双收的道路。1780年大卫返回巴黎,但是刚回到巴黎,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就被倒了冷水,他没能成为学院的院士,但是这并不耽误大卫创作传世佳作,在大革命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大卫创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和《苏格拉底之死》,当然,或许对大卫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造势,如何布置一场展览,以及如何扬名立万——通过对抗旧制度的传统的方式以及通过展示自己作品的放回寺——这对于即将迎来的风暴简直太重要了。

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被攻克,后世定义这个时代的关键节点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可能只是路易十六的“今日无事”,后世臆想的那些尖锐的选择在1789年还不是一个选择,毕竟已经成为公众人物的大卫在1792年才做出选择,而1789年的沙龙中他已经在讲述关于弑君的故事——这不是预言,这只是巧合。而他在1788年绘制了著名的拉瓦锡夫妇像,而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大卫完成了自己的夙愿——终结学会,他促进了拒绝他的那个学院的终结(因为这个学院那是享有特权与专权的),然后在1795年建立了一个更精英化的学会,与学院不同的是,这次的创始成员中有大卫了。

拉瓦锡夫妇像

1792年,大卫成为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政治家,同时还是那个时代最具有象征性的记录者,从《勒·佩尔蒂埃·德·圣-法尔若像》到《马拉之死》,大卫把自己与山岳派紧紧捆到一起,这两幅时代的祭坛画可以说是山岳派宣传的上佳妙品。

只不过热月政变来了,政治家大卫被拘禁之后又获得了自由,画家大卫成为学会的创始人,大卫的创作也随之变化,《萨宾妇女》相较《贺拉斯之誓》已经变得更加纯净,更加希腊,这幅画被公开展出,在被讨论的同时,赢得声誉,毕竟很快时代就会迎来一个更有魅力的人——拿破仑。

《波拿巴翻越圣伯纳山口》

我们后世对拿破仑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大卫来塑造的,毕竟《波拿巴翻越圣伯纳山口》以及《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的加冕典礼》再加上《分发鹰旗》不仅仅定义了拿破仑,也将大卫与拿破仑捆在一起,普通人大卫所需求的名与利也随之到来。

只不过捆绑也有一点坏处,等到了1816年的时候,67岁的大卫则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乡,复辟的波旁王朝对这位画家没有什么好感可言,晚年的大卫在布鲁塞尔,一方面沉迷戏剧,另一方面绘制着肖像画,而当他在布鲁塞尔办画展的时候,流行的已经是浪漫主义与康斯太布尔。政客大卫与画家大卫的交织,则在后世影响着对于他的作品的看法——可是,对于普通人大卫而言,他又能怎么做呢?

《梅特涅:帝国与世界》

沃尔弗拉姆·希曼 著,16章,91.2万字,1145页

在时代的潮流中,小人物如大卫可能身不由己,随波逐流。但是大人物又能如何呢?

大人物或许也是身不由己,壮志难酬,特别是当这位大人物眼光独到,甚至于说有些超越时代的时候。

比如,梅特涅。

梅特涅可能是这整篇文章多本传记中家世最显赫的,袁绍同学四世三公的家世放在欧洲封建国家可能真的不大够看——梅特涅家族是全德意志最大的,也是最高贵的男爵和伯爵家族之一,仅仅在这个家族中就产生了三位选帝侯国的总主教,而这还没算上最著名的子弟,后来的奥地利国务首相。

这本厚达千页的传记,自然是从梅特涅这煊赫的家世开始——几百年的家世,十几代人的积累,从14世纪开始记载的家谱,带给梅特涅的自然是那些老贵族们的特质——特别是在他面对新贵族(其实就是拿破仑)的时候,这种特质让见面成为了一种碰撞。

内外封做得未免太过于偷懒

1773年,旧制度的最后几年,梅特涅出生于自己家族的领地,童年的梅特涅自然是在一个标准的贵族环境中成长,只不过他的父亲相较那些老贵族们更加开明,更加启蒙了一点,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教师居然是一位新教徒,可想而知梅特涅的童年,相较同代贵族们,可能稍稍有了些不同——更不用说那还是一位有些偏激的老师。

16岁的时候,梅特涅的人生迎头撞上了大革命,这场革命改变并深深影响着梅特涅,16岁的他显然不会冲到舞台上去,此时的他与父亲在一起——跟随外交官父亲,学习并且见识这些国际政治与外交的运转,与此同时,他还面对着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家庭财务问题。大革命对欧洲的重塑中,最受冲击的自然是梅特涅这种老贵族,书中有大量的篇幅在讲梅特涅的家族财务问题,枯燥但却有趣,在那个时代,做贵族也不容易。

而大革命的混乱期结束之后,梅特涅也逐渐成长,开始独当一面的外交官生活,先是普鲁士,接着就是法兰西,这个时代的普鲁士还不是几十年之后那个咄咄逼人的普鲁士,梅特涅留下了一个好的关系网络,而法兰西就没有那么好外交了的——毕竟在战场上,此时的拿破仑堪称打遍欧洲无敌手。

在某些层面上讲,梅特涅在巴黎算是忍辱负重,胜利者对老贵族们的秩序安排直接影响梅特涅的切身利益,但是他却没有办法挽回半分,反法同盟的再次失败让梅特涅更加棘手,当然,梅特涅在法国不是毫无作为,他做了一次月老,成就了拿破仑的婚姻,同时他近距离地观察了法国以及拿破仑,为后面的事情做好了准备,毕竟1812年快要到了。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梅特涅快速而又精准地穿针引线达成对拿破仑的最后一击——老贵族在面对胜利的时候依然保有的那份克制可真是令人着迷(爱了,爱了)。梅特涅也随之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维也纳会议,一群人用尽全身的力量将时针往后掰了一点,而下一本书的主角俾斯麦,或许喜欢的也是维也纳这种会议吧——只是当俾斯麦能开会的时候,这种会议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维也纳会议再次塑造了欧洲,梅特涅在会议上也维护了自己的利益,甚至相较之前,这份利益还扩大了,梅特涅本人在这之后也从外交转向了内政。其实这种内政也没什么可以多说的,梅特涅既然塑造了维也纳体系, 他的任务就是维持这个体系,并且把时钟继续往后掰,正因为如此,他也成了这个体系的符号,最后在1848年也不得不乔装出逃。

有趣的是,在自己的庄园中,梅特涅却要比自己的后辈俾斯麦开明得多,在工业化狂潮尚未到来的时代,梅特涅就已经意识到了工业时代会提出的新问题,与那些抱着封建特权不放抱着农业不撒手的老贵族不同,梅特涅已经开始在庄园中种植葡萄酿酒,开始涉足钢铁业,机械制造业,并且选择借债兴建工厂,开始找管家和律师为自己打理产业,家族那些沉重的债务也随之下降。他走在了时代前面,但是他的这些做法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进行,哪怕他是首相,他能做的也很少。

emmm……掉惹

1848年,梅特涅乔装出逃,当然,也是因为他在竞争中失败,梅特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扼杀着自己的发展机会,但是他却无能为力,皇室的利益或者说贵族的利益缠绕其中,梅特涅能做的也没有多少,或许他会羡慕自己的后辈俾斯麦吧。


《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

克里斯托弗·诺恩 著,13章,32.8万字,356页

如果说《梅特涅》是一种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情,那么《俾斯麦》则完全就是一个活在自己的时光里走不出来的悲剧了。

在德意志的统一道路上,俾斯麦就像一个“神”,在那副著名的《威廉一世加冕》中,威廉一世反而不是最显眼的,穿白衣的俾斯麦反倒是像整幅画的主角,而到了威廉二世的时代,当他把俾斯麦搞辞职的时候,这位老船长才下了船——从那一刻起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时代变了——正如梅特涅因为1848而离开一样,总有人会定义一个时代。

是的,如同这本书的副标题“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在梅特涅之后,定义19世纪的尾巴的,正是这位俾斯麦。

但他真的是“神”么?

显然,他也只是一个人。

相较悠长得有些过分的《梅特涅》我更喜欢这本,毕竟夹叙夹议的结构看起来很舒服,适当的篇幅也看起来更愉快。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俾斯麦身上。1815年,梅特涅的高光时刻,俾斯麦出生于易北河畔的一个贵族农庄里,哪怕三十年前的大革命重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但是在这个时候的欧洲,世界是属于旧秩序的——梅特涅在维也纳开会的目的就是维护旧制度。

但是哪怕旧制度卷土重来,世界也回不去了,面对革命的冲击,保守的普鲁士不得不选择改变,而这种改变的代价往往是由俾斯麦这样的地主阶层来承担的,而受益的往往是那些市民阶层。凑巧的是,俾斯麦的母亲来自新兴的市民阶层,她选择让自己的儿子去学校上学,而不是像贵族一样找家庭教师。只不过俾斯麦确实是一位“学渣”,他所热爱的还是贵族地主们的生活——农业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

只是,年轻人不得不面对时代的冲击,特别是在梅特涅安排的维也纳体系下,稳定却又暗流涌动的时代里,而1848年这个体系再也维持不住了,搞翻梅特涅的1848却给予俾斯麦以机会,他走上了舞台,把自己与普鲁士深深捆绑在一起。

从《1848》中我们能发现,这一年打落的不仅仅是皇冠,在剩余的老旧帝国还面对了全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普鲁士和奥地利而言,德意志邦联这种形式已经不能让两个国家共处其中,需要一个全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更何况普鲁士内部还有新旧之间冲突的问题,就在这时,俾斯麦登上了普鲁士首相的位置——在当时人们觉得这位年轻人待不了几周,但是他却呆了28年。

老船长需要做的就是解决环绕在普鲁士面前的问题,在凡尔赛宫加冕之前,俾斯麦堪称顺风顺水,在利用矛盾和“大棋局”方面,俾斯麦堪称那一代政治家中的典范,而在后世再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那些假设,往往也不成立的。只不过老船长开船时间久了,往往躲不过全新的暗礁。

做过外交官的俾斯麦对外交的理解停留在他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在外交方面他永远是那个少年,但是时代真的变了,内政与外交相互影响的时代来了,人们开始对外交发表意见的时代来了,梅特涅时代那个几个人坐在一起就决定世界走向的时代再也不会回来了。

但是俾斯麦并没有感知这种变化,他一直主张的保守三皇同盟最后被证明是一场虚幻的坚持,毕竟除了保守之外,三个国家,特别是最后兵戎相见的德俄之间已经没有多少共性可言,而贸易上,俄国与法国的不断走进(毕竟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高度互补,而法国则对普法战争念念不忘)则让德国外交的路越走越窄。而德国与俄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则来自德国为了保护容克地主所实行的高关税——俾斯麦就来自这个阶层。这个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极大地影响着德国的外交走向。甚至于说,俾斯麦为了自己的利益维持着这样的结构,在这里他甚至不如几十年前的梅特涅,俾斯麦的观念同样落伍——在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领先之地,在一个高速工业化的国家,俾斯麦的认识却留在了易北河畔。内政与外交在这个时候拧成了一个结,后边的事情,其实已经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了。

但是这个结真的有意义么?

在几十年之后的《掘墓人》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这个“结”在发挥着作用,而直到再过几年,一个阶层被连根拔起的时候,这个“结”才算拆开。

威廉一世去世了,腓特烈三世短寿,威廉二世显然不可能像自己的爷爷那样与这位老船长一起开船,于是就让老船长下了船。在剩下的8年时光中,俾斯麦回到了自己的庄园中过上了自己向往的老容克的生活,而在去世后的俾斯麦,他的形象则伴随着德国的变化,而一点一点地变化着。

大妈的字数统计显示,在上面那条分割线之前,已经写了9999个字

断断续续也算是一篇唠了万字的长文了

双十一之前还有一篇长的,今年别的没干,马尔克斯倒是看了不少,是时候整理一下看过的马尔克斯了

祝看到这里的值友们买得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值得入手的图书清单

这是我分享的“书荒了”系列的第三回。老话常谈,我所分享的图书都是偏于历史类,不一定符合大众需求的,如果对我推荐的图书感兴趣,可以翻看我之前分享过的文章,如果不感兴趣,我下次尝试分享其它类型的图书,总之,以书会友,用老罗的话说:交个朋友。

重点写在前面:我所分享的图书,网上都能找到电子版,可以先翻翻电子版,如果感兴趣再下单纸版,一本好书,购买纸版绝对是物有所值的!

零、快速阅读

这本书不是这次推荐的图书,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位,只要是回答之前值友的疑问:一年能读百来本书?骗人的吧!我们必须要相信阅读是有方法的,有技巧的,同时不要以己之短度别人之长。一年阅读几百本书大有人在,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阅读没有任何驱动力,不能持之以恒而已。

一、上升的大地

这本书是我最近关注到的“经验史”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是90后的湘妹子,这本书主要是讲作者在中国乡土遭遇现代性的诸种经验中找到的一个意象,通过几个不同的案例来证明来自大地的经验从不过时,它依然向城市中的我们提供着宝贵的滋养,同时从另一方面说明海洋未必就比陆地好,城市未必就优胜农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想起那套《平凡的世界》,但是内容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经验史”丛书目前已经出版的还有其它两本差不多题材的图书,我还没有仔细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二、大国之基

近些年我发现每次回老家,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之前是村里修了公路和通了路灯,接着是每家每户接通了互联网,村里的老人家都发微信聊天,甚至还学会网购。是什么原因突然变了,农村还有怎么的改革,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以后人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依然存在着一个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发展得很好,而有些地方依然很落后,这是为什么呢。这本《大国之基》讲得很具体,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土地制度及社会结构等方面,透视了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从那霸到上海

孙歌的作品我个人是很推荐大家去读的。这本书在我们当地一家书店举办的读书会时被推荐,推荐人还分享了一个小道消息,原本这本书的名字不是这样的,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过审不了。所幸更换了名字以后这本书得以出版才用我们看到了许多“知识”。本书集合了作者对于冲绳、日本,乃至更大范围东亚和世界的思考。其中第一部分最值得一看,第一部分以2011年日本核泄漏作为引子,观察和分析了日本社会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中呈现的种种真实机制,并提出保持临界状态的意义。

四、书事

作为一名囤书爱好者,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不加考虑就加入购物车了,甚至是内容写什么根本不重要。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就是告诉你一本书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让你了解到一本书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让每个爱书的人更懂书。这本书的电子版用ipad来看,书中的图片还原得更加清晰。

五、书信中的世界史

近年来出版界很流行发行带“史”的出版物,大概是现在年轻人急需了解那些历史才能更好辨别是非。《书信中的世界史》作者的名字也许大家不熟悉,但是这几年出版几套作品都十分畅销,除了《耶路撒冷三千年》,《大人物的世界史》评分也很高。这本《书信中的世界史》收录100余封书信,包含情书、家信、外事交涉、战争宣言、和平方案等,为了解开了许多具有历史性的“未解之谜”,譬如文案中写道的: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写信向同父异母的姐姐“血腥玛丽”求饶,是否会有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如果盟军诺曼底登陆失败,艾森豪威尔将军会给盟军将士发去怎样的慰问?如果王尔德没有“鲁莽”地回应来自情人父亲的侮辱,他是否会快乐地度过余生?

这些“未解之谜”在微博上偶尔会看到一些国外专家的解码视频,可以说是“吃瓜”,也可以说是在涨知识。

六、密码女王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记,内容看起来有点不可理喻,难以置信,但又是真实存在的。目前故事已经被改编成女版的《模仿游戏》,值得期待。本书的只要内容是主人翁在联邦调查局等机构尚不成熟时,一直潜伏在情报前线,打击黑帮网络,追捕纳粹间谍,为两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凭着主人翁的智慧成功地推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的成立,为重要组织创建通信安全系统……

七、我爱天下一切狗

以上推荐了好几本历史的作品,中间推荐一本散文集吧。《我爱天下一切狗》是季羡林的作品,目前参加99元10本活动,这个版本不知道是第几个版本了,以前从季老别的文集中也读过。书名取自这是季老作品的一句话,据说是季老在德国留学时看到车站各种狗时,想起了自己老母亲曾经用过一只狗,这只狗时常出现在他的梦里,此次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狗就会想起母亲养过的那种狗,于是发出了“从此,我爱天下一切狗”的感慨!这本书也被樊登读书推荐。

八、大一统

这又是一本历史爱好者的读物,采用纪实的写作手法,生动描绘大一统所引发的社会巨变及众多历史人物面貌。描述了由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冲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军事、经济、行政、宗教等方面的政策。书中先后出现了近300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历史人物,皇帝、重臣、将军、义士、宫女……在这个有着宏大历史意义的年份,他们演绎了种种令人长叹、或悲或喜的个人命运。最早我一直疑惑“大一统”是不是“大统一”印刷错误,后来百度了一下,“大一统”是另一层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两者的不同解读。

九、战场之外

阅读这样题材的图书,总会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各种租界内外人们的生活情景。平时阅读这类的资料太片面了,偶尔了解到,也只是影视中会以简短的总结出现在旁白中。本书是从济南惨案开始至珍珠港事件爆发,中国与日本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专著,通过租界英文报刊着重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在国际宣传资源极其匮乏、政府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宣传系统,本书对许多关键事件进行了完整的梳理,阅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

十、妖怪、妖怪学与天狗

这本书目前似乎绝版了,在售的都是二手书,很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电子版,光是这个书名就很有意思的,也是从这本书中我才知晓还有人专门研究妖怪的,原来“妖怪学”也是一种学问。

十一、肮脏的三十年

最近几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文纪实”系列,真的是每出版一本买一本,尤其是这两年的封面设计比较统一,总让人要收集整个系列。这本书为你还原美国大西部的沙尘暴是如何形成的,沙尘暴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人们面对沙尘暴时又是以怎么样的方式去抵抗的呢?这本书详细为你解读。(其实也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十二、东西街

汗青堂丛书有点像理想国译丛风格,本书以亲历“二战”的四个主要人物及其家族为切入点,从深刻的个人视角追溯了“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的诞生过程,最终导向纽伦堡审判这一伟大结局。都是非虚构作品,尤其是回忆录与小说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更是吸引人继续往下读。值得一赞的是后浪的图书封面设计真的做得很好,尤其是摘掉书衣后的精装设计,很吸引人。

十三、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

这本书适合碎片时间翻翻,如题,从爆笑中知晓半点心理学。

十四、家庭排行

同样也是心理学方面的图书,内容不多,简单点说就是国内版的“好好说话”,建议碎片时间翻翻,看完这本书明白到一个道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真的很大。

十五、生活中的金融学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人阅读的书,如市面大多数的生活中的XX学一样,书中没有深奥难懂的专业名词,只有简单明了的事例分析,读后虽然不能悟透金融领域的知识,但是多少能领悟一二,再说这是一本很有趣的读物。

总结

以上是这回“书荒了”的全部内容,最近的图书活动又买了几十本精装本图书,还没有时间阅读,大概等到明年才有机会分享了。近期购买纸版图书的话,除了京东商城自营,也可以考虑京东商城的“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限时最高五折叠加300-40元优惠券,也很便宜,比较适合购买一些旧书,叠加优惠券,几乎低至两折,另外也可以考虑一下当当网,部分图书算得上是全网最低,不过有点慢。

还是那句,先阅读电子版,喜欢再下单买纸版,省点钱买iPhone12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