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介绍:闪极这款90W GaN充电器有1A2C三个插孔,三路快充,兼容多协议,可折叠插脚,支持QC、PD、FCP、SCP等多重快充协议,尺寸为58*57*31mm,重165g。输出功率如下:
三星 SAMSUNG
品牌隶属于韩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由李秉喆于1938年创立。三星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建设、化学等诸多领域。三星在中国主要经营产品包括:三星手机、电视、数码影音、电脑办公及BSV液晶拼接屏等。
安克 Anker
品牌于2011年诞生于美国加州,由前谷歌工程师阳萌创办。致力于塑造消费电子品牌,公司以创新技术和智能硬件为核心,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为全球消费者提供科技产品。Anker主营充电器、移动电源、蓝牙外设、数据线等智能数码周边产品,重点市场覆盖北美、日本及欧洲多个国家。
OPPO
是专注于智能终端产品、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的品牌。隶属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由陈明永创立于2004年。OPPO业务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400,000个销售网点。OPPO在全球共有六大研究所和四大研发中心,拥有超过40,000名员工。OPPO作为至美科技的探索者及创新者,致力于打造万物互融时代的多智能终端及服务,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松下 Panasonic
来自日本的知名电器品牌,由松下幸之助于1918年在大阪创立。松下总部位于大阪府门真市,其产品线涵盖:生活家电、个护电器、厨房家电、生活小家电等消费电器产品,住宅照明、智能家居、新风系统等专业产品,及电容器、传感器、电池等元器件产品。
苹果 Apple
来自美国知名的数码电子产品品牌,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Apple由史蒂夫·乔布斯等人在1976年4月1日创立,硬件产品包括Mac、iPod、iPhone和iPad;在线服务包括iCloud、iTunes Store、App Store、Apple Pay;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公开招股上市,在五年之内该公司就进入了世界500强。
360
360品牌隶属于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由周鸿祎于2005年创立。360是一个主营360杀毒为代表的免费网络安全平台和拥有问答等独立业务的品牌,同时也生产了儿童手表、智能路由器、智能摄像机、智能插线板、行车记录仪等智能硬件产品。2011年3月30日奇虎360公司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微软 Microsoft
是一家基于美国的跨国电脑科技公司、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Microsoft(微软)创始于1975年,公司总部设立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
宜家 IKEA
来自瑞典的家居家装品牌,是全球最大跨国性家居供应品牌之一。其产品涵盖卧室,浴室,客厅,厨房,餐厅等装修装饰产品。宜家在全球多个国家拥有分店,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家具零售企业。
一加 OnePlus
品牌创立于2013年,确立“不将就”为品牌理念。一加为具有“不将就”生活态度的用户提供“高品质”、“优设计”的产品和“有情谊”的服务。早期一加凭借自己在硬件和做工上的优势,为用户选择顶级元器件与配置的同时,在系统等软件方面与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编译团队CyanogenMod深度合作,成功打响名声。
索尼 SONY
来自日本的知名消费电子品牌,总部位于日本东京都港区。索尼由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创办于1946年5月7日。其产品横跨消费性电子产品、半导体元件、移动通讯、游戏主机、媒体娱乐、金融产品等多个领域。索尼是世界视听、电子游戏、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者,是便携式数码产品的开创者,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世界电子游戏业三大巨头之一、美国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之一。
商品介绍:闪极这款90W GaN充电器有1A2C三个插孔,三路快充,兼容多协议,可折叠插脚,支持QC、PD、FCP、SCP等多重快充协议,尺寸为58*57*31mm,重165g。输出功率如下:
手机充电器接口有哪些不同类型
1、Micro USB接口:该接口是USB 2.0标准的一个便携版本,只能单面插入,支持OTG功能,兼容USB1.1和USB 2.0,这种USB接口只有一面可以正确插入手机使用,目前已经逐渐被USB-C接口取代;
2、USB Type C接口:,具有正反都能插使用起来更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同样采用USB-C接口,但不一定传输速度为USB3.0;目前USB-C逐渐成为移动设备上主流的接口类型;
3、除了安卓机上面和常见的USB-C接口外,苹果手机目前采用的是Lightning接口,先于USB-C一步实现了双面可插的设计,而且为此形成了专为iOS设备设立的MFi认证,在最新的iPad Pro上,苹果首次采用了USB-C接口;
可以,充电器不是限制携带的物品,所以充电器可以带上飞机。
充电器不可以一直插在电源上,长期让充电器插在插座上,插座上会有微电流通过,长时间会引起发热,容易造成元器件老化,有的还会发生短路,这样就会大大缩短充电器的寿命。
市面上氮化镓充电器非常多,那大家应该怎么选呢?这次我们选择市面上热销的7款65W多口氮化镓充电器进行横评测试,分别是安克、公牛、品胜、绿联、联想、华为和小米,用测试数据告诉大家哪款更值得入手。
其实,一开始我们选择的是8款,但是有一款在测试过程中直接歇菜罢工了,虽然售后挺好,直接免费换新,但是我们还是决定把它踢出横评,具体哪个品牌,我不说,大家有兴趣可以猜一猜?
而为了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到这些充电器在充电时的区别,我们选择了10款不同品牌的手机/平板进行完全的充放电测试,还有1台65W快充的PD快充笔记本,所以光测试时间就接近1个月,测试的数据更是超过361条,excel表格数据接近300M。
如有帮助,还望大家不忘吝啬鼓励的小手!测试数据比较多,可以先收藏再看!
简单介绍下这7款氮化镓充电器,七款充电器均采用折叠的插口设计,其中安克、公牛、品胜分别是3接口,公牛是2A+1C接口,另外两款均是2C+1A接口。联想、华为、小米均是1C+1A接口。
实际测量7款充电器的的三围尺寸与重量,其中联想与华为的重量最轻,公牛与品胜的最重。体积上,最小巧的是华为与小米、最大的是公牛。携带轻便度出发,华为携带更方便,公牛最笨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充电器的长度会影响纵向占地面积,宽度会影响横向占地面积,这几款充电在宽度上都比较小巧,但是在长度方面,联想与小米比较短,在双排插排情况下,保留了与第二行插排的恰当距离,不会影响第二行插排的使用,其它充电器都会有影响。
我们使用ChagerLab Power-Z KT002测量了这几款充电器不同接口所支持的快充协议,其中快充协议包括苹果的Apple 2.4A、三星的AFC、高通的QC、华为的FCP、SCP、OPPO系列的VOOC/DASH/WARP、MTK PE+以及PD等。
图:绿色代表支持,红色代表不支持,“+”代表QC4.0+
得出以下结论:
7款充电头对OPPO系快充协议都不太友好,只有安克的A口支持VOOC、DASH和WARP,但也不支持Super VOOC闪充。
安克、品胜支持的快充协议最多,其次是公牛和绿联,公牛主要是A口不支持华为的SCP协议,绿联则是副C口支持PD3.0 PPS 65W快充协议,其他大多数协议不支持。
联想、华为、小米对其他手机品牌的快充协议都不太友好,联想C口不支持三星、华为的协议,华为不支持苹果、三星的协议,小米C口不支持三星、华为的协议。友商的充电头还是别买了。
为了大家更直观的了解不同充电器对不同品牌手机的快充表现。在此我们选择10款不同品牌、不同充电功率的品牌/手机。
25W充电功率的三星Galaxy S21 Ultra
33W充电功率的真我V25
20W以上充电功率的iPhone 13 Pro
66W充电功率的华为Mate40 Pro
68W充电功率的拯救者Y90
80W充电功率的vivo X Fold折叠屏
100W充电功率的荣耀Magic4 Pro
120W充电功率的红米K50 Pro
44W充电功率的vivo Pad
20W以上充电功率的iPad mini6
充电测试环境26℃空调房内,所有手机均是在放电关键状态下开始充电!
安克、绿联、联想、华为和小米均自带了充电线,所以在充电时,选择的是充电器自带充电线。
而公牛、品胜由于未标配充电线,所以会优先选择手机/品牌标配的充电线进行充电。
我们选取充电头中的主C口进行本次单口充电测试。
实测下来,这几款充电器对于三星S21 Ultra、iPhone 13 Pro以及iPad mini6充电功率与速度没有明显差异。三星S21 Ultra最高充电功率可以保持28W功率左右。
iPhone 13 Pro 和 iPad mini 6 充电功率可以达到17W。注意这17W是在息屏状态达到的,如果是亮屏,充电功率会更高,iPad可以达到28W,iPhone可以达到26W。
这些充电器对红米K50 Pro也算友好,基本都可以达到28W最高充电功率,而小米充电器由于本家的优势,最高充电功率达到了56W。
拯救者Y90充电表现可以分为三个阵营,第一梯队是公牛、品胜、绿联、华为、小米,最高功率可达50W以上,非常出色。第二梯队是联想,最高25W左右,第三梯队是安克,最高只有10W左右。为了严谨,我们对联想与安克也进行了反复多次验证,充电表现基本不变。
而真我V25、vivo Pad的充电表现就非常一般了,均一直维持在9W左右功率充电,充电速度非常慢,vivo Pad充满电竟然需要4个多小时。
荣耀Magic4 Pro在使用安克、公牛、品胜、联想、小米等充电器,充电功率也一直维持在9W左右,华为充电器的功率最高,达到52W左右,其次是绿联,充电功率最高23W左右。
同样,华为Mate40 Pro,使用华为充电器,最高充电功率能达到37W。其次也是绿联,最高在23W左右。另外5款最高都保持在13W左右。
而vivo X Fold在使用华为充电器时,最高充电功率在9W左右,其它几款充电器最高功率均达到了17W,但是均出现了功率频繁波动的情况,而出现这种波动,主要是由于电流发生比较大的波动。
至于笔记本,只要是PD 65W快充的笔记本,这些充电器均可以接近65W功率进行供电。
接下来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发热问题!
测试环境26℃空调房内,我们选择持续2小时以接近65W功率的状态给荣耀MagicBook笔记本供电,并实时监测充电器表面温度变化。为了尽可能满功率供电,并且保证每个充电器在供电时笔记本工作环境保持一致,我们选择了一款可以重复加载的高负载游戏,连续运行2小时!
温度监测,我们先通过红外测温仪找到充电器表面的最高温度区域,然后选择贴片测温仪的方式,持续记录温度变化。
2小时之后,品胜充电器的温度最高,达到70.5℃,安克其次68.7℃,联想65.2℃,华为61.7℃,公牛61.5℃,小米57.8℃,绿联55.6℃。
不过安克、品胜、公牛的功率一直保持在60W左右,功率最高。华为虽然功率输出也比较稳定,但则一直保持在55W左右,其余几款功率均出现比较大的波动。
绿联在55W-60W之间波动
联想也在55W-60W之间波动
小米则在50W-60W之间波动。
由于功率不同,充电器温度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引入了℃/W的概念,也就是对比每个充电器在输出每1W功率时产生的温度。
最终测得:
公牛平均0.83℃/W
绿联平均0.91℃/W
联想平均1.03℃/W
华为平均1℃/W
小米平均1℃/W
安克平均1.07℃/W
品胜平均1.08℃/W
在这一环节,公牛胜出,不仅功率高且稳定,而且机身温度也很低。其次是绿联,虽然功率输出有波动,但是胜在温度较低。但是安克与品胜的功率输出稳定且最猛,不过这也带来了更高的发热量。
双口测试,大家可能更多关心的是不同充电口的功率分配问题,我们选择的是荣耀笔记本+手机的双口充电方式,其中手机选择了三星S21 Ultra、荣耀Magic4 Pro、红米K50 Pro以及华为Mate40 Pro四款。
安克、品胜、绿联一共有C边+A,C边+C,C边+A的三种两两组合方式,公牛则是C+A边,C+A中以及A+A三种两两组合。联想、华为、小米则是C+A的标准组合方式。
当使用C边+A或C边+C中组合时,用C边口给笔记本供电,华为与安克C边口的C口只能供电35W,其它C口供电功率均为40W。
此时副C口或A口的功率,7款充电头基本都可以输出14-17W,最少也有9W,都算不错。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小米充电头的副口为华为Mate 40 Pro充电时,只有区区5W,此时给笔记本供电功率为45W。
在C中+A的组合双口充电时,此时笔记本的功率只有8-9W,其它手机功率在7-10W之间,一共总功率在18W左右。
三口同时充电,采用的是荣耀MagicBook笔记本(C边口)、三星S21 Ultra手机(A口)、iPad mini6平板(C中口)。
品胜的充电功率是这几款充电器中最猛的一个,品胜的C边口充电功率为40W,A口充电功率为9W,C中口充电功率为13W,一共62W左右。
安克的C边口充电功率为35W,A口充电功率9W,C中口充电功率为12W。合在一起一共56W左右。
公牛的C边口充电功率为40W,A口充电功率为9W,C中口充电功率为5W,一共54W左右。
绿联的C口充电功率为40W,A口充电功率为12W,C中口充电功率为7,一共充电功率为59W左右。
由于在双口/三口同时充电时,笔记本只能以40W/35W左右供电,高负载(比如玩游的场景)情况下,笔记本的电量会入不敷出,使用一段时间就会断电。所以多口边冲边玩,不太适合高负载使用场景下的笔记本,如果是轻度办公,问题不大!
从价格来看,华为、联想和安克价格偏高,但实际充电表现并没有特别突出。
7款充电头对三星、苹果的产品最为友好,都能够支持快充。苹果、三星用户可以随便选。我最推荐价格便宜、温控不错的绿联。如果不常携带,或者A口设备比较多,推荐温控最好、功率输出最稳定,但体积和重量也比较大的公牛。
OPPO、vivo手机不太建议选择这7款充电头。而且其实对于大部分私有快充协议的手机来说,想要65W满功率充电,基本上就是想Peach,不可能的。
小米手机优先选小米充电头,不过第三方厂商充电头对小米系手机的支持都不错,基本都能达到28W的高功率充电。
联想、华为、荣耀等手机,尽量优先选择自家品牌充电头,华为和荣耀也可以次选绿联,但一定不要买其他手机品牌的充电头。
最后,对于笔记本用户来说,如果你原来的笔记本充电器就是PD的65W,那么65W氮化镓充电器是很推荐的。体积更小,充电功率基本无差。如果希望温度低一点,选公牛;如果希望体积但是温度也低一点,选绿联。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创作立场声明:一网打尽系列Part 7,可能是地表最强的100W GaN横评之一。独立测试,有一说一。所有原始测试数据均会放出,请放心食用~
萨瓦迪卡,我是善生。
开门见山,历时两个多月,100W氮化镓多口充电器的横评终于做完了。应该是截止2021年,全网最全的一篇。
「一网打尽」系列,从16年至今已经做过6篇。能入选这个系列的,都是我非常认真在做的配件类横评。这次是我觉得测试维度最多、数据最全的一期了,希望大家点赞收藏支持一下~
我会确保数据的详实和公正性,都是在发布阶段,我能做到的做大限度的测试维度,所以大家放心看。
之所以选在这时候发布,原因是100W氮化镓充电器,市面上的选择逐步多了起来,已经够我所要求的测试样本数量。
文章概览如下,会包括四个大项,十个小项的测试。我会尽量精简内容,通过数据汇总图表来对比,毕竟现在我也不喜欢做太长的文章了。
选了目前在京东/天猫上架销售的7款,包括IDMIX、征拓、HYPER、倍思、REMAX、闪极、MOMAX摩米士。少了一个绿联,是因为618期间我拍了一直没发货,所以就取消订单了。
7款充电器,均是采用了氮化镓技术的100W多口充电器,有2C2A和3C1A两种接口。后续测试有两款翻车,我也会如实说明。
虽然都是氮化镓技术,可以让充电器体积进一步缩减,但七款体积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相比早前的非氮化镓产品,体积已经缩小了很多,对比一下Anker的普通桌充100W。
除倍思是采用竖置外,其余六款都是横置布局。
换个角度,俯视图再看下大小。
以下顺序,按照价格顺序排列。
(价格抓取截止2021年6月12日,以京东价格为主。当然可能活动变化或者有别的优惠券做到更低,此处仅供参考。如果有误,我先道歉)
售价229元,目前活动价格为179元。
参测样本中性价比最高的一款,白/黑两色可选。2C2A接口设计,可折叠插脚,自带指示灯。
售价259元,目前活动价格为199元。
黑白两色可选,可折叠插脚,2C2A接口,自带指示灯。
售价268元,目前活动价格为219元。
黑白两色可选,可折叠插脚,2C2A设计,自带指示灯。
售价319元,目前活动价格为274元。
橙、白、黑三色可选,均采用撞色设计。3C1A接口,可折叠插脚。
售价398元,目前活动价格为358元。
黑白两色可选,有着征拓标志性的罗马纹路设计,相比之下不会那么单调。可折叠插脚,3C1A接口。
这款是当时发布送我的定制款,所以上面印有名字。本文无利益相关,所有数据均如实放出
售价399元,目前活动价格为369元。
我的这个是老款,当时上市时候张千隐送的。看已经更新了Pro的新款,问了一下客服,Pro的体积更小,增加了灌胶工艺,在极限条件下温度更低。我没有购买新款,所以就以老款进行测试对比。
本文无利益相关,所有数据均如实放出
Pro新款采用的是黄色外壳,老款就是黑色的了。不过这个纹路处理的挺好看,但黑色沾灰的话比较明显,新款的黄色应该会好不少。可折叠插脚,3C1A接口设计。
售价600元,目前活动价格为510元。
参测样本中最贵的一款,可折叠插脚,2C2A设计。
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计算得出功率密度对比如下。
(功率密度单位是W/cm³,每立方厘米的瓦数越大,就代表功率密度越高。可以直观的对比出相同功率下,不同充电器的体积大小)
如图所示,前三名,也就是最小的是征拓、IDMIX和倍思。之后是闪极0.66W/cm³、HEPER0.65W/cm³、REMAX0.64W/cm³,最大的是0.61W/cm³的摩米士。
人工测量,可能会有些许误差。如若有误,我先道歉
实际测量,最重的是229g的闪极,倍思和摩米士都是210g,征拓和HYPER都是205g,最轻的是201g的REMAX。
最便宜的是179元的倍思,其次是199元的REMAX。摩米士和IDMIX也都是200多元,征拓和闪极是300多,最贵的是510元的HYPER。
价格抓取截止21年6月12日,仅供参考。后续可能更改活动或者放出优惠券,能做到更低。如若有误,我先道歉
总的来看,各家支持协议为苹果2.4A、QC3.0/2.0、三星AFC、华为FCP/SCP和PD。
PD档位,均为5V/3A、9V/3A、12V/3A、15V/3A、20V/5A。
最大的区别,在于对PPS的支持上(简单说有了PPS,会对一些基于PPS设计的安卓手机,可以有着更高的功率支持)
以下顺序,分为2C2A组和3C1A组,排名不分先后。
C1和C2均支持5A的PPS,协议全绿。
C1和C2均不支持PPS,协议全绿。
协议全绿,C1和C2均支持5A的PPS。
C1和C2均支持5A的PPS,协议全绿。
下面是3C1A组。
协议全绿,C1和C3不支持PPS,C2支持5A PPS。
C1/C2口的PD档位不再赘述,C3口支持5V/3A、9V/2.2A、12V/1.67A,最大输出20W。
除A口支持SCP、不支持FCP外,其他协议全绿。(因华为借出去了,故无法进一步测试,暂以Power-Z测试表为准)
C1、C2、C3全部支持PPS,其中C1、C2为5A,C3为1.5A,这是所有测试样本中,唯一一款C3也支持PPS的。
C1/C2口的PD档位不再赘述,C3口支持5V/2A、9V/3A、12V/2.5A、15V/2A、20V/1.5A,最大输出30W。闪极也是参测3C1A中,唯一一款C3支持30W输出的,其他两款的C3均为20W。
协议全绿,C1、C3不支持PPS,C2支持5A PPS。
C1/C2口的PD档位不再赘述,C3口支持5V/3A、9V/2.2A、12V/1.67A,最大输出20W。
上面说过,参测样本中,最大的区别是对于PPS的支持。
下面放一组测试,以小米 MIX FOLD和三星S21为例,实测一下支持/不支持PPS的充电器,使用起来有什么区别。
▼ 不支持PPS的HYPER,为三星S21供电,功率为14.3W。
▼ 支持PPS的倍思,为三星S21供电。功率可以达到21.59W,协议为PPS。
▽ C1不支持PPS的征拓,为小米 MIX FOLD供电。功率为16.55W,协议为PD3.0。
▽ 支持PPS的闪极,为小米MIX FOLD供电。功率提升至33.17W,协议为PPS。
测试条件为使用100W负载,20V5A档位,让充电器持续输出满载输出30分钟。这部分没有排名,也是考虑测试时候非精准30分钟,有的可能多个几十秒一分钟的,所以仅参考曲线看稳定性。
红色为电压曲线,蓝色为电流曲线,黄色为功率曲线。
以下顺序按照首字母排列,排名不分先后
输出稳定,三条曲线很稳,没有什么异常波动。
最大功率96.47W,最低功率95.03W。
输出稳定,无异常波动。最高功率98.53W,最低功率96.47W。
输出稳定,无异常波动。最高功率99.67W,最低功率96.92W。
输出稳定,无异常波动。最高功率97.67W,最低功率95.19W。
输出稳定,无异常波动。最高功率97.72W,最低功率95.13W。
输出稳定,无异常波动。最高功率100.76W,最低功率97.05W。
输出稳定,无异常波动。最高功率100.82W,最低功率97.42W。
输出稳定性小结:
7款参测样本均无异常波动情况,半小时100W满载均正常。
充电器长时间负载之后,发热属于正常物理现象。即使加入了氮化镓,也只是维持到相对更低的热度区间。
测试条件:30分钟100W满载输出,室内温度26°C左右。测试设备:FLIR ONE PRO热成像仪。
(因非实验室完全恒温条件,测试时已尽力把室内温度维持在25°C左右,夏季所以开了空调。可能会有些许误差,故测试数据仅供参考)
很多时候人们更关注两侧的发热表现,其实我反复测试过,最热的位置通常在接口附近。之前用过一款100W单口,拔数据线直接烫到我的手了。这里附上两张不同模式拍的测温图,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接口附近外壳温度,即插拔数据线要接触的位置,非接口内温度。
7款参测样本,发热数据如下。
汇总对比如下,温控最好的是57.7°C的倍思和58.5°C的HYPER,征拓、闪极、IDMIX都在60°C左右的区间,也都不错。
最热的是REMAX,达到了88.7°C,然后是72.1°C的摩米士。不过按照早先普遍采用的IEC60950标准,最高温度上限是95°C,REMAX和摩米士很热但也都在标准之内。当然这个标准问题我不专业,有的充电器已经切换到了更严苛的IEC62368。
100W的充电器,精髓不只是单口最大输出,更是多设备的同时使用,所以这部分我会着重测试。
首先附上一个输出模式汇总,绿色为2C+2A组,红色是3C+1A组。
以下表格均为实测得出,不是抄说明书整理的,可能和部分商详标定不太一样。
Ps:以下图表中的X,仅为了区分2C2A与3C1A,实际上3C1A也支持C1+C2+A的输出模式。碍于篇幅,我只测试了三种接口的不同组合。
▲ 上图汇总解析
C1+C2都是65W+30W的输出模式。
C1+C2+A1,其他三款都是45W+30W+18W,只有倍思是65W+20W+18W。
C1+C2+A1+A2,其他三款也是45W+30W+15W,只有倍思是65W+20W+15W,四口满载双A口共用5V 15W。
C1+C2只有闪极是65W+30W,征拓和IDMIX是60W+45W。
C1+C2+C3,闪极是45W+30W+30W,征拓和IDMIX是60W+30W+20W。
C1+C2+C3+A,闪极是45W+30W+15W。
注:再次说明,个别样本的实测输出模式,与商详标定有些出入。原因不明,这里仅以我实测数据为准,下面会全部放出。
以下会放出全部测试的原始数据,数据较多,时间宝贵的仅参考上面的图表汇总即可。
以下顺序按照2C2A组和3C1A组,排名不分先后
单口输出,接入移动电源作为负载,C1/C2均支持盲插100W。
C1+C2,接入移动电源和MacBook Pro M1,输出模式为65W+30W。
C1+C2+A1,加入一个PD移动电源负载,输出模式为65W+20W+18W,三口均维持快充状态。
C1+C2+A1+A2四口满载,双A口无法触发快充,并共享15W总功率。C1和C2分别为65W+20W。
倍思多口输出策略总结:
▲ 双C盲插100W,多口状态下,C1均可以保持65W的输出功率,也就是说可以保证你的笔记本电脑等最大的功率充电。C2均可以保持20W的输出功率,比较适合手机和平板快充。
A口和C1、C2一起使用,也可以有18W的快充。四口同时接入,两个A口无法快充并共享15W。这个不算缺点,目前100W绝大部分都是这种方案,主要是保证C1+C2的快充输出。
单口输出,接入移动电源作为负载,C1/C2均支持盲插100W。
C1+C2,接入移动电源和MacBook Pro M1,输出模式为65W+30W。
C1+C2+A1,加入一个PD移动电源负载,输出模式为45W+30W+18W,三口均维持快充状态。
C1+C2+A1+A2四口满载,双A口无法触发快充,并共享15W总功率。C1和C2分别为45W+30W。
HYPER 多口输出策略总结:
▲ 双C支持盲插100W,C1+C2模式为65W+30W。C1+C2+A1,策略为45W+30W+18W,相比倍思减少了C1的功率,提高了C2的功率至30W。
四口同时输出,双A口无法快充并共享15W,C1+C2模式为45W+30W。
C1/C2,支持盲插100W。
多口输出策略,和上面的HYPER一样,所以就不再赘述了。
MOMAX多口输出策略总结:
▲ 和HYPER一样的策略,不再赘述。样本在测试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数次握手Bug,表现为多口输出会断电,无法正常工作,这个后面我会放上视频动图。
仅如实描述我买到的这个,不代表产品正常性能状态,也许只是品控问题被我遇到。所以仅供参考,故障视频后续放出。
上面的摩米士虽数次握手Bug,但好在还能用。睿量这个直接就是无法多口输出,表现为2C输出即断电,无法识别协议工作。
因无法正常测试,所以这里就引用商详标定来做汇总。
仅如实描述我买到的这个,不代表产品正常性能状态,也许只是品控问题被我遇到。所以仅供参考,故障视频后续放出。
单口输出,C1/C2支持盲插100W。
C1+C2,输出模式为60W+45W。
C1+C2+C1,输出模式为60W+30W+20W。
C1+C2+C3+A四口输出,模式为60W+30W+15W。C3和A口无法快充,共享15W功率。
IDMIX 多口输出策略总结:
▲ C1/C2盲插100W,C1+C2模式为65W+45W。C1+C2+C3时,优先保证C1的60W输出,C2和C3还能有30W+20W的功率,依然可以平板和手机。
而四口满载时,C1继续保持60W的功率,C2保持30W,C3和A口无法快充并共享15W。
C1/C2支持盲插100W,跑负载和实测都达到了100W的输出。
C1+C2,输出模式为60W+45W。
C1+C2+C1,输出模式为60W+30W+20W。
C1+C2+C3+A四口输出,模式为60W+30W+15W。C3和A口无法快充,共享15W功率。
征拓 多口输出策略总结:
▲ 看输出模式和大小,应该和上面的IDMIX是一个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C1/C2支持盲插100W。
C1+C2,输出模式为65W+30W。
C1+C2+C3,输出模式为45W+30W+30W。相比上述两款,C1减少15W,C3增加了10W。商详里标定此模式下是45W+30W+20W,但我实测C3是可以跑到30W左右的。
C1+C2+C3+A,输出模式为45W+30W+15W,C3和A口无法快充并共享15W功率。商详里标定是45W+30W+20W,但我测试C3和A共享的是15W。
闪极 多口输出策略总结:
▲ 闪极的多口输出策略,和上面同样3C1A的征拓与IDMIX不同。最大的差别在于多口时对C1和C3的策略,闪极的C1是45W,C3提升到了30W,C2和上述两款一样是30W。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个方案,因为充电并不是恒定的过程,功率随着电量升高逐步下降。对于很多低功耗的本子来说,45W已经足够了。相比之下,C3的30W可以让我跑满一台iPad Pro,更加的灵活。当然这些还是取决你要充电的设备,我只是说一下我的观点。
多口充电器,本身就存在多种协议和输出策略,所以出现Bug的情况理论上是存在的。
尤其是100W的四口充电器,接口更多、模式更多。参测的7款中,除了REMAX和摩米士外,其他均识别正常。
我为了说明情况,分别录制了三组视频,下面转成动图给大家看一下。
受限于上传限制,动图做了倍速处理
▽ 以倍思为例,演示一下多口识别的正确表现。
可以看到在接入多个设备时,闪烁几次之后就会正常识别并正常供电提升功率,稳定在65W+30W的输出模式。多口初始闪烁是正常的,这个不必担心。
▽ REMAX,双C口接入后一直持续闪烁,识别不了输出协议,无法正常供电。
可能有人说你这表插在了负载上,我又换了个插表姿势,依然会断。
▽ 摩米士MOMAX,有时候是可以正常用的。下图是出现握手问题的动图,可以看到和REMAX的表现是一样的。持续闪烁、无法识别、频繁关断。
前几年买过一个红色牛头造型的摩米士多口充,满载也是会断电。
因为100W的多口充电器,测试维度和数据都很多,所以我直接说购买建议吧。
简单粗暴的排除法~
不支持PPS的HYPER先排除,也是样本中最贵的。
握手协议Bug的REMAX 睿量和MOMAX 摩米士排除,也是发热最高的。(当然我只是基于手中两款样本而言,也可能是偶发故障)
那么就剩下倍思、IDMIX、征拓和闪极了。倍思是2C2A,其他三款是3C1A。
倍思售价最低,只要179元,可以说性价比最高。快充协议和PPS支持都没问题,多口输出模式也合理,发热最小。
IDMIX和征拓应该是一个方案,我没有细查。协议支持和输出模式都一样,但征拓体积要更小一点。
闪极各方面比较均衡,多口模式下更适合我的需求。当然体积会大了一些,价格高了一些。新款Pro刚发布,会有一些改善,这里仅针对参加测试的老款评价。
简单说就是性价比买倍思,体积小巧买征拓和IDMIX,追求多口输出均衡就买闪极。好了,喜欢哪款就可以翻到相关章节,看下具体的参数和测试表现了。
之所以这次叫做「消费向横评」,因为本身数据很枯燥,我希望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让更多人知道充电器要怎么选。
不做云评测,不抄说明书,也是我一向的宗旨。但所有测试、数据、汇总、图表、拍摄,都是我一人独立完成。要保持高度的专注,要维持清晰的逻辑思维。所以如果有某些地方错漏,这里先给大家道个歉。
这次依然没有纹波测试,上次20W横评被怼惨了。这里我再说一下吧,目前国家标准要求充电器纹波是不高于200mVp-p。2021年了,过了认证的大品牌且在京东天猫等上架的产品,绝大部分的纹波都是要远低于这个标准的。横评里面对比没有太大的意义,大家基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我更希望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地方。(还是懒,先道歉
这次依然没有拆解横评,非专业机构,能力实在有限。这么多年的配件内容,我只是一个喜欢这些、又刚好能做点内容的爱好者而已。感兴趣的可以移步专业机构,但记得学习相关知识自行分辨理解。横评带拆解,我估摸着自己要做一年(就是懒,继续道歉
最后,放张图乐呵一下。有帮助的话,还希望大家点赞收藏支持一下~
我是善生,拜了个拜...
以上内容参与测试设备如下
仪表设备:
Hyper XB001C、Power-Z KM001C、Power-Z KT001、YZX ZY1280、JUWEI、ZKE
测温设备:
FLIR ONE PRO
测试设备:
征拓SuperTank Pro、MacBook Pro M1、iPhone 12 Pro Max、iPhone 12、iPhone SE 2、iPhone XR、iPad Pro 2020 11、三星S21、小米 MIX FOLD、Anker A1362、Anker A1261、征拓Super Mini Power Bank
创作立场声明:自己买来自己测,独立观点聊干货,14款小功率 PD充电器横评~
萨瓦迪卡,我是善生。
做过100W、65W的横评了,这次做一期小功率充电器横评,参测样品为20W/30W。
之所以选在了这个功率区间,也是因为近两年相关产品发展迅速。单口小功率的PD充电器,因其体积小易携带,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所有产品均购自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共计14款,都算是目前市面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了。
这次尽量简化,简单粗暴,让大家清晰明了的知道哪款充电器适合自己。
放数据之前,先简单概括一下20W/30W的选购要点和使用场景。
30W PD充电器,今年以来行业发展迅速,最近很多方案商、代工厂和品牌方都在大力布局。不过在目前2021年5月份来讲,优秀的产品并不是很多。
相比我们常见的20W,30W可以覆盖手机、平板、移动电源甚至是笔记本电脑的供电。尤其是一些充电器支持了PPS,对于一些基于PPS设计的安卓手机,也会有更大的功率支持。
20W可选众多,现在是小功率充电器的主力档位。尤其对于iPhone用户,不少厂家也从18W升级到了20W。
20W主要用于支持PD快充的iPhone、iPad(iPad mini5等)。
这次我们换个内容结构,
30W相比20W,可选并不是特别多。这里我买了市面上五款比较有代表性的,贝尔金、Anker两款、AOHi和绿联。
四个品牌、五款产品,都可以说是大厂出品了。Anker、贝尔金和绿联大家应该很熟悉,AOHi是奥海科技的自营品牌,很多大厂原装充电器,都出自奥海科技之手,这款30W的Magcube也是AOHi的第一款产品。
看体积的话,绿联这款属于老旧方案,故而体积很大。最小的AOHi的Magcube,体积上非常有优势。贝尔金最贵,售价228元,体积上可以说大出天际了。
AOHi和Anker因为体积小,所以插脚做不到折叠。但绿联已经这么大了,没有折叠插脚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贝尔金和Anker这款是可以折叠的,Anker这款有普通版本,我用的是宝可梦联名款。
20W市面上可选很多,这里参测样本有倍思、Anker、Apple原厂、ZMI、Anker nano、Aukey、图拉斯、绿联小金刚和麦多多。
这里放一个苹果的5V/1A对比下大小,20W的体积整体都不会很夸张。体积最小的是Anker nano,也是Anker旗下的一个爆品了。
小体积的插脚大部分插脚都不可以折叠,不过小体积的话我觉得无所谓了。
只有绿联小金刚和Anker两款可以折叠。
下面开始放实测数据对比,充电器我们消费者最关心的除了标注的功率协议档位,就是大小和发热了。
本篇不再对比最大输出功率,这个都能达到标定,故测试没有什么意义。只对比大家最关心的功率密度和温控情况。
功率密度的概念,简单说就是每立方厘米瓦数越大,就代表功率密度越高。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充电器之间的体积与性能比,也可以说技术水平。
单位为W/cm³,数值越大,代表该充电器功率密度越大,体积更小,功率更高。
这里先把14款充电器放在一起看一下,20W/30W混合排列。肉眼观察的话,体积最小的是AOHi 30W、Anker nano 20W、Aukey 20W,最大的是绿联 30W、Apple 20W、Anker折叠 20W。
虽然AOHi有着30W的功率,但非常小的体积,让功率密度来到了1.2W/cm³。这也是我手上,唯一一款突破1W/cm³的充电器了。
Anekr nano 20W紧随其后,也达到了0.88W/cm³,其次是Aukey 20W、绿联小金刚、图拉斯、麦多多、Anker 30W。
功率密度最低的是Anker折叠款的20W,只有0.39W/cm³。其次是苹果20W、绿联20W。
单独再把30W拿出来对比一下,AOHi 1.2W/cm³排在第一,Anker 30W也达到了0.55W/cm³。贝尔金、Anker折叠30W、绿联则低于0.5W/cm³。
Anker nano依然领先,达到了0.88W/cm³。Aukey表现也可以,有0.79W/cm³。最低的是Anker 折叠20W、Apple20W。
充电器工作,就会产生热量,这是物理特性。尤其是近年来氮化镓(GaN)、硅基材料等在充电器领域的应用,进一步缩减了充电器的体积后,因为相对小的内部空间,即使是新型材料也会有发热的现象存在。
这就好比希望汽车排量大但又想它很省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氮化镓等材料的加入,虽然可以降低发热,但根据物理定律,也只是维持在一个合理安全的发热区间。
下面放上实测,通过热成像仪来测试一下各款充电器的发热表现。
测试方法,20W充电器使用9V/2.2A档位、30W充电器使用15V/2A档位,分别满载20分钟测试。
14款充电器经过测试,均没有异常发热的情况。相对而言体积越小,满载后的发热就会越高,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没什么问题。
AOHi、图拉斯、Aukey、绿联小金刚、Anker nano、倍思、ZMI、麦多多都在65°C-70°C之间。体积相对较大的绿联大20W、Anker折叠30W/20W、苹果原装和贝尔金的,温度控制在了60°C以下。
这里还要明确一点,不要看到发热就谈虎色变。因为这些都是单口充电器,整个充电的过程是逐渐下降的。比如手机、平板或者电脑,都不会持续维持在一个高功率区间。
比如下面这个iPhone 12全程充电曲线,可以看到其实稳定在18W以上的时间只有12分钟。随着设备电量的增加,功率是持续走低的。所以只要不是异常发热,不会对我们使用产生什么安全性的问题,毕竟这个也有国家标准在。
数据放完了,下面对这些充电器做一个点评。如果之前写过评测的产品,我会放上扩展阅读。
如果你对某款充电器感兴趣,直接跳转看购买链接和点评即可。
新一代氮化镓技术,输出档位:5V/3A、9V/2.2A、15V/2A、20V/1.5A,额外支持3A的PPS,适用于一些基于PPS设计的安卓私有协议,苹果原装充电器同款PI芯片。
刷新了市面上充电器的功率密度上限,30W的功率,做到了差不多拇指一般的大小。前端还有立体微雕的工艺,相比一般充电器做工、设计都要好上不少。
相比市面上最小的20W充电器和5V/1A,AOHi这款30W做到了基本一致的体积。所以如果要求小,这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扩展阅读:
氮化镓技术,输出档位:5V/3A、9V/3A、15V/2A、20V/1.5A。
说实话这是最让我大跌眼睛的一个充电器了,228元的售价,却有着这么大的体积。贝尔金和苹果的合作非常深入,但充电器、充电线方面,真的和其他产品没办法比。
氮化镓技术,输出档位:5V/3A、9V/3A、15V/2A、20V/1.5A。
这款产品上市也挺久了,虽然体积和AOHi有着差距,但还是比市面上大部分30W要小。
也叫做「小闪电」,可折叠的30W。输出档位:5V//2.4A、9V/3A、15/2A。
虽然体积和目前的氮化镓类比没什么优势,但应该是30W里最小的可折叠插脚充电器了。这款还有宝可梦联名款,外观很好看。
老旧方案的产品,输出档位:5V/3A、9V/3A、15V/2A、20V/1.5A。
因为较老的方案和较大的体积,唯一的优势是价格便宜。
常规的性价比产品,输出档位:5V/3A、9V/2.2A、12V/1.67A。
长宽没什么优势,但是比倍思薄一些。ZMI这两年的发展似乎有些放缓了,也不像其他品牌在氮化镓领域那么激进。
Anker旗下明星级别的产品,当时推出的时候着实震到我了。
最小的20W PD充电器,输出档位:5V/3A、9V/2.2A。
除了白色的常规版本,又出了全新的薄荷绿和薰衣草配色。也有套装可选,数据线也是同一色系的。
我最喜欢的充电器之一了,新出的这两个配色也很讨喜。
扩展阅读:这篇是当时18W上市时做的,现在更新到了20W,体积什么的都没变。
新推出的折叠20W,券后49的价格,对于Anker来讲挺便宜了。毕竟品牌要比绿联等高上一档,还有18个月的售后换新。
输出档位:5V/3A、9V/2.2A
插脚可折叠,但体积在同类产品力没什么优势,功率密度也在测试中垫底,就是胜在便宜。
很便宜的20W充电器,插脚还可以折叠。
输出档位:5V/3A、9V/2.2A、12V/1.67A。
相对于价格来讲很有性价比了,虽然没有Anker nano、Aukey、Aohi 30W那么极致的体积,但是也可以了。重点是大了一点点,但是插脚可以折叠。
没什么性价比的产品,不太推荐。
输出档位:5V/3A、9V/2.2A、12V/1.67A。
体积、价格在同类产品中均没有优势,唯一的亮点是在插口处做了金属饰环。
比Anker nano只大了那么一点点,价格更便宜一些。
输出档位:5V/3A、9V/2.2A。
体积比5V/1A大了一点点,这个价格来说已经很好了。
这个定价挺有勇气的,108元的价格都可以买AOHi超小的30W了。
输出档位:5V/3A、9V/2.2A
体积也没什么大优势,商详主打卖点是温控,产品别称也叫「小冰块」。但上面的温度实测,小冰块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反而比一般20W温度都要高。
也是倍思一贯的性价比路线,49元的售价,超级硅材料。
输出档位:5V/3A、9V/2A、9V/2.2A、12v/1.67A、15V/1.3A、20V/1A,档位来说是这些充电器里最全的。
体积还可以,就是稍厚了一点点。功率密度0.51,中规中矩的表现。
扩展阅读:
链接我就不放了,这个充电器实在是不太推荐。唯一不错的,就是温控可以,但这也是很大的体积换来的。
最后对30W/20W做一个概括性总结。
选购看自己需求,追求性价比、体积还是折中。
体积最小最推荐的是AHOi 30W,体积已经小到了比较变态的程度。Anker两款 30W看需选择,对价格比较敏感就选绿联之类的,贝尔金不推荐。
20W的可选市面上很多,我最推荐的是Anker nano、Aukey、绿联小金刚和倍思。
Anker nano体积最小价格也还可以,新出的小彩充配色也很Nice。Aukey体积虽然大了一丢丢,但价格又便宜了一些。
绿联小金刚体积可以接受,插脚可折叠好评,重点是价格很便宜。倍思中规中矩,体积、价格都做到了一个折中。
OK,基本就是这样了。
主要对比一下这些充电器的功率密度和温控信息,性能的话因为是单口且都可以达标,拿出来测试也没什么意义,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和参考价值。
下期更新100W充电器横评,拜了个拜~
本文作者@善生的善生 是什么值得买首席生活家,他的个人自媒体信息为:
微博:善生的善生
对于今年的手机市场来讲,厂商们好像突然开窍了在闪充功率方面做出了不小提升。但这个“开窍”仅限于国产厂商,相比之下新款iPhone 14系列在这方面做出的改变也是微乎其微。可对于我这种急性子的人来讲,在体验完朋友的200W闪充之后,就无法忍受iPhone 14系列的这个充电速度了。
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短板呢?为此我也是前前后后体验了有四十余款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充电器与充电设备,最终才挑选出了那么五款能够大幅提升产品体验幸福感的设备。
最近,京东针对3C配件推出了配件品质联盟,官方联合认证,在品质保障、安全表现以及体验效果上都有着充分的保障。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来推荐五款性价比极高又安全的配件产品。
推荐理由:够香的价格、够快的闪充、够强的品质;iPhone、iPad充电设备的性价比首选。
对于目前市面上主流的iPhone快充套装来讲,它们普遍的特征就是价格偏高;动辄一两百的价格确实让许多追求性价比的朋友有些望而却步。而对于小米推出的这款20W Type-C转lighing线充套装来讲,其在价格方面的优势也让它能够完美和其他售价更高且体验解决的产品错开市场。
仅需一百不到的价格,就能得到更快的充电速度;并且在充电过程中,充电头的发热情况也很低,和原装充电器相比其也是相当抗打的存在。12V的输出电压让小米 20W Type-C转lighing线充套装在实际的快充测试中仅需30分钟时间便可为iPhone 14充入60%的电量。
并且小米 20W Type-C转lighing线充套装还通过了官方MFI认证以及京东3C配件品质联盟的多重认证;同时搭配上其兼容多种快充协议和智能识别输出电流等快充特性,也让我们能够在不同设备间实现快速充电。
推荐理由:超快的闪充+超香的价格+小巧的体积;快充体验有这一个就够了。
虽说目前市面上有着不少多口的充电器,但单口充电器永远都不会过时。尤其对于小米33W氮化镓GaN Type-C充电头来讲,其凭借小巧的体积、超快的充电速度以及真香的价格也是成为了目前市场上高功率充电头中的首选。
作为一款经过了苹果官方 MFi与京东3C配件品质联盟认证的充电头,其在搭配上小米 Type-C 转 Lightning 数据线是也能完美的发挥出iPhone 14 Pro系列那超强的快充能力。30W的PD快充特性让我们能够在30分钟内为iPhone 14Pro Max充入52%的电量。
同时超小的体积搭配上纯白的产品设计也让其在便携程度上大大提升;此外小米33W氮化镓GaN Type-C充电头采用的GaN(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黑科技材料除了具有超强的导热效率、耐高温和耐酸碱等特性的同时,更有着高精密度的阻容感器件,让我们在享受更快闪充速度的同时拥有更加安心的供电保障。
推荐理由:超快闪充+智能温控2.0+超高颜值;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安心闪充。
作为市面上不可多得的高颜值充电头,在光学镀膜工艺的加持下其也让每一颗安芯充Pro在产品外观的设计上都相当贴合当代年轻用户群体的审美需求。同时搭配上最新的智能温控2.0技术也为我们带来了每秒测温40次的安全保障,一旦发生充电头温度异常便可立即开启智能控温。
在拥有小巧体积的同时,每一颗安芯充Pro也都有着保险公司投保;同时搭配上氮化镓材料以及苹果PD快充协议以及京东3C配件品质联盟认证也是能为我们带来更加安全、更加迅速的闪充体验。
推荐理由:超长线距+绝缘材料+3A输出,搭配使用带来超快闪充体验。
作为苹果开放USB-C/Lightning电源线MFi认证后推出的首款数据线,nker安克 MFi认证苹果充电线无论在产品设计、线距、材质选用以及充电功率上都有着远超同档位其他产品的顶尖水准。
同时搭配Anker安克 MFi认证苹果充电线通过MFI认证以及京东3C配件品质联盟的认证也是能在完美兼容iOS系统的同时,为我们带来最快3A的输出功率。可以说,如果前面提到的3款充电头在功率方面拥有出色表现的话,那么Anker安克 MFi认证苹果充电线无疑是能搭配它们使用的最佳伙伴。
推荐理由:一件多用+多口连接+超高功率,只需一个它便能完美解决桌面凌乱现状。
对于有着多设备的朋友们来讲,频繁的更换充电线以及多个单口充电器无疑是很麻烦的一件事;而倍思 30WPD苹果快充排插的出现无疑完美的解决了这个世纪难题。仅需一个插座接口便可实现多个端口高功率输出,让我们能够仅需一个充电设备便可实现多设备的闪充体验。
并且在产品设计上,倍思 30WPD苹果快充排插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同时搭配上30WPD快充协议与京东3C配件品质联盟的认证也让倍思 30WPD苹果快充排插在快充速度以及安全性方面拥有出色表现,可以说如果你恰好是一个多设备用户的话,那么倍思 30WPD苹果快充排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写在最后
可以说,对于以上这几款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提升的充电设备来讲,它们无论在产品的设计、快充的速度、安全的保障都有着足够出色的表现。同时结合“官方联合认证、品质保障、安全无忧”等几大优势,相信以上这5款设备也能给在座的每一位带来更好的体验。当然如果大家有其他看法或更好推荐的话,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一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