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转眼间,2017已经进入了最后的40天,PC及相关硬件厂商也在2017最后一季前集中发力,推出一系列笔记本新品以迎接马上就到来的圣诞季。恰逢黑五及圣诞购物季临近,相信不少值友也有着在此时机更新或购入笔记本的计划。翻看站内笔记本品类导购类文章,最近的也是一年之前了,尽管很多选购的原则和笔记本的基本架构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一年的时间里,笔记本市场出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产品,我想也是时候结合新的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重新梳理一下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为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年末购物季中选购笔记本产品提供一些帮助。
本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如下:
1、技术解读:临阵磨刀,知道这些基础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2、趋势判断:买了就换代?看清趋势,不再逆流而动;
3、选购准则:直面核心诉求,将钱用在刀刃上;
4、产品推荐:自己选太难?直截了当告诉你终极答案;
5、总结:万变不离其宗,有鱼不如晓“渔”。
1、技术解读
▲装备Ryzen移动版本处理器的产品已见诸报端
过去的这一年里,PC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CPU方面,AMD发布了Ryzen,一改过去几年的颓势的同时也让Intel的牙膏战略失效,不过目前在移动平台CPU市场,由于AMD还没有实锤产品,Intel依旧维持着自己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传闻显示Ryzen的移动产品也是实力不俗,漏出的跑分显示 Ryzen 5 2500U 作为一款中端产品,多核处理能力已经接近 Intel家的i5-7300HQ (Geekbench 4跑分:Ryzen 5 2500U为9723,i5-7300HQ为10346,i7-7700HQ为12966),但由于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相应产品问世(就在写完的时候,其实惠普已经发布了一款AMD Ryzen的笔电,详情见链接),所以本文中对于AMD的CPU及相关产品(前代APU的表现实在羸弱,此时购买,就如同49年加入国军 )讨论就到此为止,不展开了,也许明年开春的时候,新的APU能让我们惊喜,到时候再为大家带来相关攻略。
▲AMD旗下Ryzen处理器发展路线图。移动版Ryzen预计17年底发布,如期还是PPT状态,不得而知
▲移动版Ryzen处理器跑分对比。相比目前的APU移动版,性能和功耗提升都十分明显。
回归主线,目前笔记本市场中,无论是CPU,还是GPU,其实AMD都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下面不谈AMD,谈谈Intel的CPU、Nvidia的GPU及笔记本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
1.1、Intel移动处理器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CPU几乎都来自Intel。尽管被称为牙膏厂,但是过去的一年里,移动版本的CPU架构也升级了一整代,由Skylake(俗称的6代酷睿)迭代更新至 Kaby Lake R(俗称的8代酷睿)。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产品也基本上采用的是 Skylake(6代)- Kaby Lake (7代)- Kaby Lake R(8代)这三代产品,所以,下面就针对这三代产品,为大家简单介绍下。
首先,上述的3代产品无论是制程还是指令集都没有做出大的变动,对于普通消费者的使用场景来说,代际之间差距并不大。换句话说,普通消费者可以简单地通过主频高低推断出CPU性能强弱(单核看最大Turbo频率,多核看 全核Turbo频率*核数,当然同样核心数超线程HT技术还是有增强作用)。从 Skylake 那代开始,Intel就调整了旗下移动处理器核数和线程数的编成,不再沿用之前数代核数和线程数方案(截止5代,Intel的惯例 i7标压 4核8线程(4C8T),i5标压2核4线程(2C4T),i3标压2核2线(2C2T),全系低压2核4线程(2C4T)),将i5标压改为4核4线程(4C4T),而到了 Kaby Lake R 这一代,甚至推出了4核8线程的低压处理器,至于标压产品线会有怎样的动作,也许可以期待下标压6核的来临 。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3代Intel移动平台处理器及简要命名规则
3代产品同时出现在市场上,相信不少消费者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3代之间有怎样的差别?核数改变究竟能带来多大的提升,对于日常使用场景有怎样的影响?新的处理器要来了,我要不要再等等?下面,就从CPU性能出发,谈谈如何选择。
a、移动版的4核i5和i7该怎么选?
就像上文所述,自 Skylake 这代开始,i5标压移动版,升级到了4核4线程的规格,距离i7标压也就只有频率和超线程的差别。PC玩家都知道台式机平台下多核性能同频超线程与否的差距大概在25%左右,那么对于移动端这样的差距是否存在,这样的差距对于日常应用有怎样的影响呢?
▲Cinebench R15跑分结果。多线程优化比较好的软件能够发挥i7超线程的优势。
- 理论性能测试结果:对比Geekbench对于i5-7300HQ和i7-7700HQ这两款处理器的跑分结果(单核 3757 v.s. 4126,比例 1:1.098;多核 10346 v.s. 12966,比例 1:1.253),我们可以知道单核的理论性能比例接近各自的最大睿频(单核睿频 3.5GHz v.s. 3.8GHz,比例 1:1.085),而多核的理论性能也符合超线程性能加持的趋势,只不过加持幅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只有14%左右(四核睿频 3.1GHz v.s. 3.4GHz,比例 1:1.097,跑分比例1:1.253,加持作用比例1:1.142)。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超线程对于理论性能提升有意义。
▲古墓丽影:崛起 游戏帧率对比。游戏时i5与i7的超线程差异并不显著,显卡成为关键一环。
- 游戏性能测试结果:参看Notebookcheck基于同款显卡的i5-7300HQ和i7-7700HQ这两款处理器的游戏帧率结果,可以发现对于配备了主流独显1050Ti及1060的机型,同款独显的帧率结果基本相同,CPU带来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由此,我们可知,4核的i5和i7即使有主频和超线程的差异,对于游戏性能的影响仍旧很小,如果只是玩游戏的话上i7确实是过剩的。
综上所诉,如果平时使用场景中没有太多CPU多核负载的情况,相比i7标压四核,i5的4核也是够用的,反之,上i7。对于游戏玩家,可以将预算向其他方面,例如显卡倾斜。
b、8代低压4核处理器性能真的够劲?
7代及之前的低压处理器,都是2核4线程,到了8代,i7及i5都升级为了4核8线程,规格看似翻倍,但性能真的能翻倍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会采用低压处理器的一般都是超极本及所谓的准超极本,轻薄是他们的一大特点,而这也为CPU的发挥带来了限制,首要就是散热。我们知道,CPU在工作中性能主要由频率决定,而频率又有三个限制:1、核心电压;2、功耗阈值,即TDP阈值,俗称功耗墙;3、温度阈值,俗称温度墙。对于8代低压,TDP设计功耗为15W,在睿频情况下,功耗被限制在25W之下,而这25W的功耗墙时长并不是无限的,参看Intel的官方文档,时长为28秒(注意单位是秒),所以时间一到,降频是必然的。除去功耗墙,更大的限制来自于温度墙,睿频之后,温度会很快上升,目前参看国外极客的评测大多数的笔记本甚至还等不到功耗墙的28秒,就已经碰上了温度墙。这也很容易理解,超极本的散热就不是为了高TDP而设,目前市场上很多8代产品都是沿用过去的模具和散热配置,所以在处理温度墙会遇到很大的问题。这种情况有点类似第一代酷睿i7,当时自己的i7-840QM也是标称睿频很高,但是很难长时间维持。
▲8代低压平台要想发挥纸面效能,必须有先进的热管理
上面说了8代低压处理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TDP和热管理,那么普通消费者应该怎么选购呢?首先,建议没有必要盲目上i7,如上所述,受限功耗墙,目前推出的i7和i5在超极本的模具下所能发挥的极限并无本质区别;其次,对于追求极度便携及续航的产品,7代低压或许是更好选择;如果一定要选择8代产品,尽量选择大厂的主线产品,这类产品有持续的固件更新和维护,也许随着时间推移会在后续BIOS中更新电源及功耗控制方案。
c、笔记本上如何让好的CPU真的等同与好性能?
放在台式机上,这个命题是大概率成立的,但对于笔记本,这个真的不一定。不仅像上面讲的8代低压CPU大概率会遇上功耗墙,其实对于很多笔记本,受限于糟糕的散热和能量管理,在使用过程中也大概率会出现撞墙的情况,CPU的纸面实力未必能够全部发挥。因此,如果十分在意CPU极限表现的朋友,购买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调研,确保CPU实力能够完全发挥。如果对于那些已经购买了相关产品的朋友,如果CPU性能受限于功耗墙和温度墙,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尽量避免撞墙导致的性能衰减呢?当然是利用Intel XTU工具进行调教,让CPU能够发挥出真正性能。
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简称 XTU,是 Intel 官方发布的工具,可以调整包括功率阈值和核心电压在内的一系列参数。
▲XTU调节Core Voltage Offset 避免撞上温度墙
通常情况,在台式机平台,我们会通过调高TDP,升电压,拉倍频来获得更好的CPU表现,但在笔记本平台下,需要反其道,通过调低核心电压,让CPU发热减少,使得在高负载或全负载情况下,不会因为撞上温度墙而降频。简单步骤如下:1、通过烤机软件使得CPU满负荷运行,并根据运行频率,判断出无降压情况下温度墙所对应的最大TDP值;2、在 XTU 里面设置合理的TDP值,即调节 Turbo Boost Power Max 和 Turbo Boost Power Max 两项,获得最大的能耗阈值;3、调低核心电压,即调节 Core Voltage Offset,让CPU在更低的电压下运行,以减少发热,避免撞上温度墙,一般以50mV为起点,体质好的CPU的调低150mV,仍能稳定运行,一般都能调低80mV左右。
1.2、Nvidia移动平台GPU
Nvidia在移动平台GPU的地位和Intel在CPU领域的地位类似,无论是与AMD独显的交锋,还是与Intel集显PK中,Nvidia都占据着绝对的上风。特别是过去的这一年,凭借着Pascal架构出色的能耗性能比,Nvidia在移动平台高性能独显和低功耗独显都获得了碾压般的优势,而且凭借着CUDA的提前布局,在人工智能和周边技术开发方面也抢占了生态圈优势。目前,可以说无论是游戏爱好者,还是将来有志于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建树的ML学习者,选购笔记本时对Nvidia都会有特别的偏爱。那众多的显卡配置中应该怎么选择呢?下面就从高性能独显和低功耗独显这两方面,为大家简单梳理下老黄家的技术和产品。
a、MAX-Q 作为笔电版本核弹当量如何?
▲今年年中,老黄带来了Nvidia的笔电版核弹
Max-Q是工程学专有名词,来源于美国NASA设计载人宇宙飞船的工程方法论。而NVIDIA在游戏笔记本的设计中则是引用了Max-Q一个名字,代表着均衡设计的笔记本设计方案。Max-Q设计游戏笔记本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轻薄、便于携带,而且能在4K分辨率下进行特效全开3A游戏大作流畅运行,同时要兼顾到良好的散热以及保持安静。
▲MAX-Q,追求的不是性能的最大化,而是寻找能耗比最优点
MAX-Q被老黄说得高深莫测,用人话说,MAX-Q追求的是显卡最佳能耗比。低于某一特定能耗,显卡性能下降太多,高于则这点显卡能耗浪费太多。
对于市面上的MAX-Q平台,应该怎么选择呢?参考Notebookcheck的对于多款MAX-Q平台的评测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功耗上的优化类似于性能上的田忌赛马,1080(1070) MAX-Q基本与 1070(1060) 移动版本一致,但到了1060 MAX-Q这一档,MAX-Q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功耗表现使得可以在原本1050/1050Ti的模具中使用,而性能也的确超出1050Ti一截,几乎能摸着 1060 移动版的屁股。
▲1060 MAX-Q无疑是MAX-Q平台中最值得购买的产品,对于1070/1080MAX-Q,可以直接选择购买与之对应的标准版(1060/1070)。
b、MX150,MX130,MX110轻薄本系列独显真的能“独”挡一面?
几个月前,Nvidia更新了低端显卡型号——GT1030,而在移动端,它换了个马甲就是MX150(移动工作站版本为
Quadro P500),而就在这个月,Nvidia正式在官网上线了另外两款低功耗独显MX130、MX110。虽然前缀都是MX,但3款显卡的架构和性能可相差很多。
▲ MX110和MX130分别对应920MX和940MX,就是这两个采用Maxwell架构的低端移动显卡的马甲。
相比还在采用Maxwell架构的马甲卡们,MX150的采用的是Pascal架构,整体效能上要强上不少,目前市面上有两种版本的MX150,标准版(TDP~25W,标准版各家还有不同的细分调校,例如小米Pro就在核心频率上做了限制)和低功耗版(TDP~8W),前者主要装备在一些大尺寸(14寸以上)的消费级笔记本上,而后者主要装备在一些14寸以下或是平板笔电上。标准版MX150本身也接近前代GTX 950M的表现,标准版和低功耗版本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功耗表现,和MAX-Q技术类似,低压版通过降低功耗,以求获得最高的能耗比,在不到标准版本50%的功耗下,达到了80%的性能表现。
▲ MX150和GTX 950M性能表现基本一致。
1.3、eGPU相关技术
说到轻巧的笔记本如何获取不逊于台式机的性能?除去购买高价移动工作站、折腾蓝天准系统及上船之外,替代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让笔记本用上台式机的显卡,而说到关于外接显卡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快10年前,当年华硕刚刚推出XG Station的时候,通过ExpressCard插槽,让外接显卡和笔记本相连,以至于当年购买笔记本一度非ExpressCard不买,就为了保留外接显卡的可能性(虽然真的没太用过 )。白驹过隙,从Sony的Z系列到MSI的GS30,期间也折腾过EXP GDC等通用的外接显卡玩法,对外接显卡的发展一直有着格外的关注,但一直以来外接显卡似乎都没能流行起来,究其原因,无外乎带宽限制、接口不统一、使用效果一般、配置过程对于普通消费者麻烦等。随着雷电3标准的推出,以上的这些困扰外接显卡的问题似乎都得到了解决,一时之间,各大笔记本及相关外设厂商也纷纷跟进,截止目前,主流的采用雷电3标准的外接显卡盒资料如下。
▲目前在售的雷电3接口显卡盒子,之前有众测过一款Akitio的显卡盒子,功能性确实了得。
站内也有不少大神对显卡盒子有过评测 @林之乎 大神不少盒子都做了评测和体验,详情可以关注他的“VR半月谈” 专栏。
回归到笔记本端,现在这个阶段要想使用eGPU并让其发挥最大功效必然需要有雷电3接口的支持,但目前市场上并不是所有的雷电3接口都能跑到32Gbps的理论最高速,如果对eGPU的带宽有特别需要的朋友们要仔细选择,而eGPU论坛中有不少世界各地朋友们的经验贴,其中对于不同机型雷电3支持情况的汇总比较详细,详情可以查看链接。
1.4、新技术总结
2017年末,随着Intel和Nvidia芯片领域的常规性更新,笔记本市场市场上主要的新技术和卖点解读如上,目前市场上在售的装备了Intel6-8代处理器的产品总体在性能上跨越不是太大,对于小白可以直接参考主频购买,而对于需要购买独显笔记本的用户来说,Pascal架构的10系显卡比前代提升明显,强烈建议买新不买旧。如果对eGPU有需求的用户,接口方面,注意区分雷电3和普通Type-C USB,两者外形一致,但是带宽和相应主控差别很大。
2、趋势判断
相信不少朋友在购买的笔记本产品的时候都特别担心会遇上刚买就换代的囧境况,对于这点,其实我个人也没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毕竟作为一个工具属性的产品,笔记本也算是早买早享受。作为一个关注笔记本比较长的爱好者,个人认为今年年末的情况有点类似2013年了,产品的更新速度又变慢了,当时4代酷睿刚刚推出,随后就是Intel一个长达2年的便秘期,所以现在入手并不会出现49年入国军的情况。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不是明年开春不是AMD就要推出移动版本Ryzen产品了吗?放心,根据目前的传闻来看,移动版本Ryzen也仅仅是与目前Intel在售产品持平,而且不同于台式机市场,AMD在笔记本市场颓势这么些年,要想靠着规模优势来打价格站明显比台式机市场更为困难,所以明年上半年Intel目前的主流在售机型应该都还是按部就班,价格上也不会有大的波动。
2.1、Win下热门产品换代传闻
说到Win平台下热门产品,无疑就是Dell旗下的XPS,作为站内爆款,曾经引领了笔记本电脑屏幕窄边框的XPS 13将很有可能在明年的CES上进行大的更新。这次更新中, Type-A USB接口将全部消失,改为Type-C,而边框也将进一步变窄,开关键也将集成指纹识别(Apple:这不是在学我 ),以下谍照来自TechRadar。
▲新的机型还将推出白色B/C面产品,初雪白 。
▲侧面的USB接口都换装成为Type-C。
▲电源开关集成指纹识别。
2.2、Macbook换代传闻
除了Dell的XPS,站内另外一大爆款就是Macbook了,关于Macbook的传闻并不是太多,主要是Intel的产品更新不太给力啊。10纳米制程的Cannonlake预计要推迟到2018年底,而根据目前传闻和Intel在Coffee Lake的发布计划,发布带有Iris Pro核心显卡的Coffee Lake及Kaby Lake R可能性较小,因此未来一年内,可能Macbook Pro产品线大更新的可能性都不是很大,有点类似2013年之2016年10月之前,15寸Macbook Pro处理器一直维持在4代酷睿的那种情形。至于Intel与AMD结盟,AMD为Intel的CPU提供显卡支持,我认为短期内不会有产品发布,未来半年的8代产品出现所谓AI(AMD-Intel)融合的CPU可能性较小。
2.3、未来趋势
对于笔记本市场的未来走向,尽管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时间,我依然持有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小型化,模块化,终端化。
▲现在回看一年半前的时间胶囊,又多了几分感慨
小型化:不难理解,随着制程的提升,半导体设计的革新,我们已经将PC变成了笔电,而往后的日子笔电还会越越轻薄,超极本,平板笔记本,可能再过一些日子,SONY Z13,MSI GS30般的轻薄却性能强大的笔电会越来多,虽然也许“功耗墙”这一个问题对于这类Thin笔电不会消失,但技术会把墙越推越后,而留给我们的性能极限会越来越高。
小型化,这点我们已经看到端倪了,像上面文章提到的Intel的8代低压4核产品、Nvidia的MX150等,或许还有Apple的AXX芯片(iPhone X的A11视频编辑功能实在是强大)。
模块化:就像我之前所说,SONY Z13,MSI GS30这类外接显卡的电脑也许能获得重量和性能的最佳平衡。无论是游戏,设计软件,还是现在兴起虚拟现实VR,GPU一直是笔电性能的短板,而随着雷电3技术的推广,我们似乎已经可以补上这一块短板了。今年来,已经有不少产商发布了基于雷电3接口的外接显卡方案,相信不远的将来,笔电的外接显卡时代就将到来,届时外接显卡作为笔电的一个模块,笔电不再有扇热和重量体积上的羁绊。
模块化,伴随这雷电3标准的大力推进,eGPU相比前几年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使用体验上也更好,更便利。
终端化:随着网络带宽的不断提升,很多服务以及可以云端实现,就像Chromebook一样,未来的笔电也许不再需要太过强大的内置CPU,GPU,大容量的硬盘,也许那时候显示技术也已经提升,VR能让我们通过小小的屏幕拥有很大的视野,那时笔电也许真的不会是如今这样的形态,但名字不会变,就像Tesla还叫汽车一样,虽然已经不排气,不烧油了 。
终端化,目前的笔电还是作为一个有型的计算工具,短期之内应该笔电的形态还不会改变,但是技术革新没准会以指数形式向我们袭来,没有键盘的笔电,可期 。
3、选购准则
以目的为导向,对于选购笔记本类的产品,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使用目的,同样的预算,在不同的消费者眼里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选择。打个比方,神船拥趸会选择7000上船,但另一部分要求便携和续航的用户可能就会选择XPS或X1 Carbon之流。所以作为消费者,要知道目前的市场上,不存在神机,认清自己的使用场景最为重要。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市场上的产品依然逃不出选购3圆论
说了主要矛盾,相信大家对购买笔记本都有一个大概了解了,现在讲一讲对于小白的选购原则,就是那些经常会问一些如下问题的用户:我要买这个笔记本做XX,够不够用啊?其实大部分时候这类小白用户(如果真有那么高的硬件要求,那这问题一定不是小白能提出的,所以这里硬核高手就不要假装萌新来抬杠 )的需求非常简单,基本目前主流4000-5000的笔记本(就是各大品牌的所谓影音本)都能满足,把浮动的预算用来提升实际的使用体验上才是硬道理,例如将预算花在屏幕(大部分这个价位的显示效果都惨白一片)、便携性上。
另外,对于很多想尝试Mac的用户,不要再听信所谓OS X很多必要软件没有这种10年前的传说(实在不行虚拟机和Bootcamp)而放弃,使用体验绝对配得上适应新系统所需要的学习成本。现阶段,也不要购买Macbook Air,既不便携,使用体验也和无TouchBar的Macbook Pro 13相差甚远。对于想要购买15寸MBP来满足生产力(CPU需要较长时间高负载)需求的,请谨慎(作为16,17款两代用户表示,CPU高负载下键盘有粘滞感出现,至于我为什么要买?因为13定制16G内存后和直接入手15价格相差不大,另外还有屏幕的Bonus )。
4、产品推荐
对于产品,按照定位进行推荐,每种机型2-3款,具体细分配置在评论里具体讨论,这里不做赘述。对于很多类准系统产品(例如神舟、炫龙等搭配G4560桌面级处理器的产品)不做推荐,大家自行尝试购买。Macbook产品产品线也很简单,不做赘述,大家按需购买即可。
4.1、4K-5K主流影音本
a. 宏碁(Acer)炫6 A615
▲15.6寸,8代CPU,GPU为MX150,内存+SSD:8G+256G的组合在闪存芯片价格高企的今天,5K不到的价位就能获得。
b. 惠普(HP)战66 Pro
▲14寸,8代CPU,GPU为MX150,内存+SSD:8G+256G的组合在闪存芯片价格高企的今天,5K出头价位(用券5K左右)就能获得。
4.2、5K-7K入门游戏本
这里推荐的产品虽然是入门游戏本基本都采用了i5的标压四核,同时配备了1050以上的独显,本来的设计也能够满足高负载时的散热需求。
a. 戴尔(DELL)灵越游匣
b. 惠普(HP)暗影精灵III代
c. 联想(Lenovo)小新锐7000
4.3、7K+游戏本
这里推荐的产品虽然是入门游戏本基本都采用了i5的标压四核,同时配备了1060以上的独显,本来的设计也能够满足高负载时的散热需求。
a. 宏碁(Acer)暗影骑士
b. 惠普(Acer)暗影精灵
c. 外星人(Alienware)15
4.4、5K以下轻薄办公本
这里推荐的产品虽然是办公本,但也足够满足一般娱乐需求(毕竟现在的硬件性能已经足够强大)。
a. 宏碁(Acer)蜂鸟S5
b. 小米(MI)Air
c. 惠普(HP)畅游人 Pavilion
4.5、5K以上办公本
a. 戴尔(DELL)XPS 13
b. Thinkpad X1 Carbon
c. 惠普(HP)Spectre
5、总结
归根结底,作为一个工具,笔记本最重要的还是用着顺手,选购笔记本时在预算一定的情况下,请厘清主要需求,硬件型号及参数是个很重要的参考,但不要唯硬件参数论,很多时候真正影响使用体验的恰恰是那些不那么直观的用料和设计细节。更多的产品及型号选购讨论欢迎评论区交流。
对于即将到来的双十二促销,其实各家主流电商会在12月初就开启活动(例如京东12.1的笔记本超级秒杀日活动,苏宁5000-400优惠券等),大家有购买需求的可以现在就订阅相关关键词,记得打开推送,提前领券,等待好价,另外更重要的是关注相关爆料的评论部分,经常可以看见值友们获得终极好价的各种用券、凑单办法。
6、参考资料
文中横评数据资料来自国外理中客评测网站:Notebookcheck,对同类型产品的横向比较结果很直观,结果也很客观,不会出现国内一般媒体那种看人下菜的情况,而且其中有很多关于实际使用中常见场景的测试,比单纯跑个分更让人信服,大家选购时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