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睿游戏耳机寒冰评测

赛睿寒冰无线版arctis pro wireless晒个单

创作立场声明:鉴于已经开工了,疫情当前上下班花费时间更久,未来更新可能就没那么勤啦

最近用的两个用了两年以上的罗技无线外设崩了 (吐槽下罗技现在质量大不如前,当年g502和G710+用了五年以上都没事,现在还偶尔拿来救急),G613的键盘各种按键开始失灵,还没找到替代品;G533的续航时间基本上4个小时左右且是不是出现断连的问题,经过筛选最后入了赛睿的寒冰无线版,本篇最后有开箱和初体验。

这篇其实是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搜刮到的信息,具体选哪个各位自己根据侧重点对得分进行加权啦。

每次挑选一样东西都花费大量时间上油管和谷歌搜相关测评,剔除掉那些软文,还是能找到不少中肯的评价。具体的视频链接没法转给大家。评分主要根据油管几大耳机评测主播的视频得出,由低至高,单项5分满分,如有蓝牙功能则加一分。

得分供参考,可依据需求自行加权

如有问题欢迎讨论,有错的我会及时勘误。给大家挑选的时候指一个方向,根据自己的需求侧重点加权得分,再进一步选择。

个人推荐如下:

1、千元以下现阶段最实惠无线游戏耳机

Hyperx Cloud Flight 天箭

总分=27分

特长:续航特长、无线连接稳定,声效没大毛病

短板:麦克风真心一般般,做工一般

简评:这个价位里面,无线连接够稳定音质说的过去的也就天箭和罗技的G533了,虽然比罗技的稍贵一点,但是声效和续航上的提升值这差价。双十一到过699,很值。

2、1k~2k元区间做工、麦克风最好的无线游戏耳机

海盗船virtuoso普通版

总分=26分

特长:普通版麦克风质量非常好,高出一般无线耳机一级,且整体做工出众

短板:圆形皮质耳罩太浅,容易出汗,耳朵容易贴在出音口内侧,长期佩戴需要摘下休息

简评:注意这里说的是普通版,就是侧面是亮面塑料的那个版本,不知道为何这个版本小麦克风的通话质量要比SE特别版的大麦克风好很多,很是神奇。


3、想要极致声效且没有罗技无线设备的土豪

森海塞尔GSP670

总分=24

特长:无线耳机现阶段最赞声效和麦克风质量

短板:价格那叫一个贵,无线连接稳定性差,受其他2.4Ghz无线设备干扰严重

简评:这是森海塞尔第一款无线游戏耳机,鉴于自己读博期间用烂过Game zero和Game one各一副(褒义,烂了是因为耳罩海绵烂了然后麦克风挂了,2年质保直接换新),一直都在期待能出一款无线游戏耳机,现在真的出了,但是看完评测和买家评论都吐槽无线连接受干扰严重、不稳定、收音距离短等问题,经过几次固件升级,reddit上还是有不少人反映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我决定还是再等等,也许第二代产品会改进。


4、无限续航,再也不用专门拉线为耳机充电于是我买了它:

Steel series Arctis pro wireless 赛睿寒冰无线版

总分=29

特长:快速更换电池,基本无限续航,附带独立蓝牙模式和2.4G无线无损模式共存

:还是这麦克风,赛睿的老味道了,一声叹息

跟Astro的A50第四代之间纠结,两者价格一样,声效和佩戴舒适度都非常接近,A50也有基座可以对耳机进行充电(前提是主机的USB口关机不断电),最后还是中意能直接换电池且具有蓝牙功能的赛睿寒冰,永远不用担心没电这一点带来的幸福感实在无以言表。 毕竟老款,京东是不是会有打折,或者也可以上闲鱼直接找经销商拿货,两千出头。


5、最后说下入手寒冰的一些体验

行货带标

这个侧面信息量很大,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打开包装盒第一眼就看到耳机,下层是接收底座,这东西从第一代塞伯利亚无线版开始就没太大变化,可以不通过软件,直接调节耳机的各种参数还能不间断为备用电池充电,好用的很。

也可以旋转90度挂脖子上

下一层的盒子里是一堆线缆,一条usb转DC的充电线(可以不插),一条microusb的耳机充电线(有替换电池系统,完全用不着),一条耳机转3.5mm音频线(无线设备变有线,why?),一条光纤(没有ps4用不上),一条miniusb线连接控制器和电脑用。你没看错,唯一用上的连接线是miniusb接口的,不是typec甚至不是microusb,这古董式的接口真让人哭笑不得。

连PC的话,四根线只用到一根

miniUSB口,没想到2020年还能用上这个接口


安装很方便,电池预装在耳机里了,备用电池放进底座,底座用miniusb线连上电脑,开机在windows里设置为默认声音和通信设备,就能用了。

照葫芦画瓢设置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底座上还有个line out口,插上音响的3.5mm,就能在无线耳机关机后自动切换为外接喇叭了,不用再去windows声音管理里头切换,非常方便。

耳机上按钮接口比较多,左侧耳罩上,麦克风静音按钮、音量调节按钮、8-pin外接接口、3.5mm外接接口、microusb数据/充电口(升级固件以外用不上),右侧耳罩上是凸起的开机键和凹进去的蓝牙键,盲按也可以。

Mute按钮弹出来状态是禁用mic,此时话筒红灯也会亮起

红灯亮起禁用麦克风

按进去以后正常使用麦克风

哦对,外壳和头戴可以更换,但是现有图案都不太好看,算了算了省钱了。

头带就是跟弹性绑带,可以自行更换

头粱是全金属,下侧是亲肤的橡胶质感材料

平时电池放里头充电

磁吸侧盖,再手残换电池十秒钟也了不起了

具体来说,声音算是中规中矩,需要调整下EQ来找到自己喜欢的味道,我主要突出bass,稍许拉高高频好区别枪声,无损传输和Hi-res水准响应范围,音效非常给力,跟老罗技比,声场清晰的多,提升很明显。玩全境封锁和战地系列真的是绝配,代入感极强,刀塔的话设置了自动切换EQ(SSE软件的功能)突出中频和低频,隐刀的声音特别清晰。坏处是底噪也明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比较突出,无线耳机的通病,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太大改善。

另外就是side tone功能很讨喜。可以听到自己的说话声,调节到5以上会大幅增加底噪,我一般开到5。Chatmix则是游戏和yy语音等语音软件之间的音量平衡条件,耳机上按一下音量波轮就能调节非常方便。

耳机开机后会显示连接并闪一下电量

日常OLED显示,耳机电池和备用电池电量都有显示

赛睿家的软件是steelseries engine 3。比较简单,但是功能一般,主要底座太强了什么都能改,基本不需要进入软件中去修改什么选项。

SSE3界面

这些功能基本上在底座上都可以直接设置,不用软件

我的头比较大,赛睿这款耳机不算轻,头粱不可调节且太短,对比下G533就看出来了。导致佩戴到时候需要找好位置,不然整个耳机会向上跑,压得耳朵下沿非常疼。耳机本身对头的压力非常小,而且耳罩透气性好,头够小的长期佩戴十个小时应该也OK。头大或者脸长的就要考虑下了,可能Astro A50更适合。吐槽下罗技收购Astro竟然也没给他们lightspeed技术,不然续航应该更逆天,真.后爸行为。

头特大的还是别选赛睿的耳机了

另外就是信号比G533强一丢,可能是底座放桌子上的缘故,家里一路走到厨房隔两堵墙,原先用G533一进去就没信号,现在的寒冰没这个问题,家里兜了一圈,也就卧室外窗附近丢信号,基本算是全覆盖了很满意。蓝牙功能算是锦上添花,由耳机直接连接手机等蓝牙设备,不需要通过底座,音效很蓝牙,延迟跟手头的小鸟track air+差不多,能明显感觉到延迟。

最后来一张图,现在的无线桌面状况,果然杂物越来越多。。。诶~

接收器能整成白色的就好了

主子们不肯给正脸儿

果然清干净的桌面一周后就堆满了东西

现在就是无线键盘的坑,猫准了G913(美版G915一个东西)但是没货,疫情影响估计一时半会儿浙江工厂也不会复工。不知道有没有人成功用lightspeed的模块,做出PBT+樱桃MX轴的,给我个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赛睿寒冰1 Wireless无线游戏耳机

一、前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上图为网络上流传的一张聊天记录截图,不知道真假,感觉像是段子手编的,看着挺搞笑的,不过也确实反映出当下的一些特殊现象。疫情期间,小伙伴们纷纷宅在家里,一起休起了史上最长的假期。前段时间刷新闻,大家都在讨论,全面复工后也许会出现“两个潮”,一是离婚潮,二是二孩潮。是啊,小夫妻天天腻在一起,矛盾日积月累,直接闹翻,或者感情逐渐升温,仿佛又恋爱了一次,于是二孩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前面说的都是已婚人士,当然,现在更多的还是那些尚未结婚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了,要么天天泡网剧,要么天天肝游戏。由于春节返乡回老家,大多数人都没带电脑,也就只能玩玩手游了。而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电竞类手游,想玩得更好,取得更高的段位,就需要一个好的游戏耳机了。佩戴有线耳机,右手操作时会有干扰,更多的人使用无线耳机,而一些蓝牙耳机音质、延迟都多多少少有些差强人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去年11月,赛睿推出了为Switch平台量身打造的“四合一”无线游戏耳机Arctis寒冰1Wireless,目前售价799元,这是在Arctis寒冰1的基础上的一次无线升级,支持PC、Switch、PS4、安卓等设备平台。Arctis寒冰1 Wireless采用了Arctis寒冰7一样的发声单元和麦克风,而价格便宜将近一半。另外,Arctis寒冰1 Wireless这种特制的无线接收器,理论上来说,比Arctis寒冰7应用范围更广一些,下面就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款要跟自家老大哥抢饭碗的赛睿新品无线耳机。

二、包装

▲耳机包装跟赛睿Arctis寒冰1区别不大,下部标注了支持PC、Switch、PS4、安卓四种设备,采用2.4G无线连接及有线连接双模,接口为Type-C。

▲再看包装背面,以图片的方式演示了Arctis寒冰1 Wireless的四合一兼容平台。

▲内包装比较简单,耳机和附件固定在黑色塑料包装内,要注意的是,产品说明书是在贴在背面的。

▲产品全家福,数据线、耳机、麦克风、2.4G无线接收器、产品说明书。

▲耳机采用可拆卸式ClearCast麦克风,与Arctis寒冰7的麦克风一样,响应频率100–6500 Hz,灵敏度-38dBV/Pa,双向降噪拾音。

▲2.4G无线接收器,Type-C接口,可以插到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上使用。如果你的台式机电脑没有Type-C接口,可以使用附赠的USB转Type-C数据线来连接。赛睿对接收器进行了优化设计,插入Switch或手机时,不会太凸出而影响游戏操作,外形上看,也更美观一些。

▲USB转Type-C、USB转Micro-USB、Type-C转Type-C三组数据线,以适应不同设备。个人觉得,充电时可以使用,平时无线连接使用耳机,还是很舒服的,没了线材的束缚,的确很安逸。

三、外观

▲外观上与Arctis寒冰1基本一致,不过线材改为分离模式,平时出街使用也是可以的。耳机内置电池,续航约20小时,按每天4小时的频率计算,可以用个5天左右了。

▲耳机的耳罩采用90度折叠设计,反转后,塞进背包可以节省空间,便于携带。与Arctis寒冰7一样,Arctis寒冰1 Wireless同样采用赛睿S1发声单元,当初Arctis寒冰1为何性价比很高,也是这个缘故。频率响应20–20000Hz,灵敏度98dBSPL,阻抗32Ω,总谐波失真<3%,音量控制40mm。

▲耳罩外壳同样采用赛睿寒冰系列特有的椭圆形结构,外观很素,表面黑色细磨砂处理,比起类肤材质,不容易粘手印。另外,耳机的电源开关在右侧耳罩底部,长按开机和关机,多媒体功能则通过单击、双击、三击完成。

▲耳罩内部为记忆海绵材质,外部为织物材质,耳罩也是可以拆卸的,脏了可以直接取下来洗一洗。笔者家里有几款某品牌PU材质的耳机,一次没用,几年后拿出来,都已经老化了。耳罩内部为赛睿喜爱的几何图形装饰。

▲左耳罩下部布局了一排接口和按键,自左往右分别为麦克风接口、Type-C接口、3.5mm音频接口、音量调节旋钮、麦克风开关。

▲这是麦克风安装好的效果,线材是可塑的,可以自行调节位置。

▲耳机采用单层头梁设计,下部垫有记忆海绵。笔者头型比较尖,一般单层头梁耳机如果太重会有压头顶的感觉。由于赛睿Arctis寒冰1 Wireless重量比较轻,经过笔者实际佩戴,没有这个感觉。

▲头梁是可伸缩设计,拉伸时有刻度感,但是没有数值标注,所以调节长度时,要慢慢摸索了。建议在以后的版本中,加入刻度,方便玩家记住长度。另外,为了方便玩家识别左右,在头梁内侧分别标注了“L”和“R”。

四、佩戴

▲经过实测,耳机重约263g,这个分量只比赛睿Arctis寒冰1 重了3g,大概是内置电池的缘故吧。不过这个分量已经算比较轻的范畴了,那种300g以上的耳机,佩戴时很难避免压头感。

▲耳罩呈椭圆形,长直径尺寸为105mm,短直径尺寸为90mm,耳朵完全被包住,隔音还还可以,如果出街,音量尽量不要开的太大,不然会不容易听到周围路况声音。

▲耳罩内部有个小斜面,海绵也比较软,笔者戴着眼镜佩戴耳机,并没有不适感。

▲笔者头属于比较尖的那种,对于单层头梁耳机,如果重量偏重,会有明显的压头感,而赛睿Arctis寒冰1 Wireless重263g,分量较轻,佩戴后压头感不明显。耳罩夹力还可以,如果你觉得夹头,可以用书或耳机架来撑一撑,会有改变。

五、体验

1、PC游戏体验

▲如果你的电脑没有Type-C接口,那么可以跟笔者一样,通过USB转Type-C数据线来进行连接。

▲笔者试玩了《CS:GO》游戏,体验一下通过2.4G无线连接,有没有延迟,稳定性如何,音质如何。

▲通过几天的实际体验,笔者发现耳机并没有延迟现象,跟有线连接没有区别。游戏中,脚步声、枪声方位准确,通过麦克风跟队友沟通交流,麦克风声音也很清晰,无杂音。

2、手机影音体验

▲连接的是华为P20手机,直接将无线接收器连接到手机的Type-C接口上,即插即用。

▲连接后,手机状态栏立刻显示耳机已连接,这时闺女就可以来收看网上教学视频了。

▲如果老师采用的是多人连线教学,那么安装上麦克风也可以进行语音交流了。

3、手机游戏体验

▲试玩了一直很火的《和平精英》,据说很多妹纸也在玩,笔者一个女同事也在玩,还是个高手,经常带笔者一起吃鸡。

▲这就是笔者的猪队友,必须曝光一下,一车满血的4个人,竟然被他开翻了……

▲耳机对游戏的兼容性还是不错的,即插即用,听枪声辨方位都没问题,重点是麦克风也可以正常使用。记得以前用蓝牙耳机连接时,除了声音有些许延迟外,如果打开麦克风后,游戏声音自动变小,挺痛苦的。好在后来游戏进行了修正才改善。而2.4G无线连接则没这个问题,不过也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这个接收器虽然进行了优化,但还是有点点碍手,好在边缘是圆润的,笔者还能接受。当然,赛睿这款产品,主要还是针对Switch进行设计的,Switch的接口在下部,不会影响手掌操作。所以,厂商以后若要推出主打游戏的手机,可否在手机侧面也设计一个Type-C接口呢。当然,笔者更希望赛睿将这个无线接收器再延长一点,再压扁一点,这样右手操作就会更舒服一些了。

六、结语

▲赛睿Arctis寒冰1 Wireless,采用2.4G无线、有线两种模式连接,发声单元和麦克风与Arctis寒冰7一样,都为S1发声单元和ClearCast麦克风,售价要低不少。Arctis寒冰7目前售价为1199元,Arctis寒冰1 Wireless官方售价为859元,现售价799元,要便宜400元。如果你对耳机颜值以及DTS环绕声等没有需求的话,选择Arctis寒冰1 Wireless还是更实惠一点的。另外,Arctis寒冰7裸重374g,比Arctis寒冰1 Wireless要重111g,对于头比较尖的笔者来说偏重了,佩戴时会有压头感。

赛睿Arctis寒冰1 Wireless主打适配移动设备,不过笔者更喜欢将它与PC进行无线连接,这种无延迟、无束缚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以前使用耳机玩游戏,玩着玩着总要调节耳机线材,放左边吧,干扰左手操作键盘,放右手吧,干扰右手操作鼠标。笔者也见过一些键盘在底壳中间留了耳机走线槽,不过这键盘太少了。

无线连接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十多年前装修时,跟设计师千叮嘱万嘱咐,务必每个房间要预留网线接口。如今看来,根本没啥用,现在都时兴WiFi全覆盖,很少使用有线连接上网了。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这种需求更加强烈,智能门锁、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家电,等等等等,都采用无线连接。

笔者大胆设想一下,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的电脑主机会不会只需要连接一根电源线就可以使用?键鼠、显示器都可以通过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又或者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连电源线也能省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