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立场声明:本文所测商品为自费购入
原本写完上篇打算一个月内就把下篇补上,结果一鸽就鸽了差不多一年。。。趁现在国外是复活节假期,现在补上这篇终章。
Xpan,是一个具有魔力,让许多人神魂颠倒的名字,无数人对其趋之若慕。这台相机在135相机史上可以说独立特行的存在,太独特以至于你只要看到这台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能一眼看出来独特在哪里。至于为了达成这个特殊功能而设计的帅气机身造型,只是他众多迷人色彩中的一层。
在踏入新千年的最后一个年代九十年代,正是经济泡沫破裂前最张扬的时代。那时候经济一片繁荣,在这样的市场环境支持下,各行各业都诞生了无数经典产品。许多天马行空的构思都在那个年代尽可能的得到了展现,不计成本地投入只为在天上绽放最亮丽的一束烟火。例如日本汽车界的传奇本田NSX,日产GTR,丰田Supra等(虽然现在还有新款,但设计理念和地位已经与当年无法相提并论 ),只有CD四分之一体积却不输于CD音质的MD播放器,曾经的世界最强耳机大奥,徕卡的双非,让手动对焦镜头都能实现自动对焦的康泰时AX...各种豪华用料和脑洞数之不尽。
同时九十年代也是迈向数字时代的前夕,世界正从模拟形式向数字形式转变。1991年柯达已经推出了基于尼康与佳能机身的专业数码机身DCS系列。摄影行业向数字化自动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佳能横空出世的EOS系统已经能做到全自动拍摄了,来势凶猛。
哈苏作为中画幅巨头已经因应发展推出了上篇提到的200系机身。但终归摄影的未来是要数码影像化和自动操作化。200系的自动化对于未来的趋势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哈苏本身没什么电子技术的积累,需要找一个有电子技术的伙伴合作才能争一张数码世界的入场券。蔡司的光学设计之优秀毋容置疑,但是迟迟拿不出自动对焦技术(实际上蔡司到今天也依然没有掌握自动对焦技术...)
九十年代日本厂家已经是走在电子技术的前沿,哈苏自然也想在日本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最后找到了富士。其实也不奇怪,当时主流的佳能尼康宾得当时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基本盘,无心合作。而剩下的奥林巴斯,康泰时之流基本没有制造120相机的经验。相比之下,富士作为胶片业二把手对于感光器材的研发绝对有心得。而且富士除了生产胶卷之外,还同时推出了许多相机,从135到617一应俱全,有丰富的制造120相机经验。最重要的是,富士拥有自动对焦的技术,在1995年就已经生产出了GA645这么独一无二的全自动120傻瓜机。因此富士绝对是哈苏的理想合作伙伴。
创建一套相机系统自然需要时间的,这是个大项目,因此需要大家深度合作。事实上到了02年哈苏才推出了第一代中画幅自动对焦单反H1,其实就是富士的GX645AF贴牌,哈苏也从胶卷V系统的蔡司镜头转变到了H系统的富士龙镜头直到今天。到目前为止哈苏和富士依然是深度合作,X1D和GFX系列可以看做是两家公司基于同一个市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路产品。
广东人通常把正经的大事情叫作“大茶饭”,而通常开大茶饭之前大家是该搞点事情热热身的。在他们达成合作的90年代末其实有点尴尬,数码中画幅系统尚在襁褓,而胶卷世界其实已经是135的天下了。有鉴于此,富士和哈苏抱着实验性的心态制造一款新品,为彼此的合作拉开帷幕。而这个实验性产品就是Xpan了。
Xpan取自单词eXPANd,意为拓展拓宽视野。哈苏从来没有制造过135相机,但是此时135已经是主宰。在这个当下,何不制造一台使用135胶卷的中画幅相机?于是就有了Xpan的诞生。标准135相机的单张画幅是24*36mm 3:2的比例,Xpan通过同时曝光约等于两张标准画幅的135胶卷尺寸(24*65mm)来达到中画幅的感光尺寸。与此同时带来了超宽的比例2.8:1,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透视与电影般的观感。Xpan是一台宽幅相机,也是实实在在的一台中画幅相机。感光面积比目前的X1D和GFX50还要大一点。
Xpan与其说是哈苏和富士合作生产,倒不如说是哈苏想出了这个概念,富士OEM。Xpan的所有部件均由富士在日本生产,国际版称为哈苏Xpan,机身为深灰色,而香槟金机身的日本本土版则称为富士TX1。但无论名字外壳怎么不同,内里都是一样的。有些奸商提出的观点TX1的制造标准不如Xpan所以Xpan要贵点,稍懂一点现代工业质量管理的就能明白这种说法的荒谬。而从许多例子上(日本厂家的本土车型通常都是最好的)可以体现,日本人从来都是把最好的留给自己,至少不会把剩菜留给自己。
哈苏官方并没有为Xpan推出任何外观附件。而富士当时则为TX1推出了好几款手柄,各种名贵木质,例如我手上这一款就搭配了TX1较常见的桃木手柄。这些手柄价钱不菲,许多Xpan用户也会买来给自己机器用。
135胶卷系统上从来没出现过宽幅相机,Xpan是第一个,但这并不是Xpan唯一的丧心病狂之处。和90年代同期许多高级相机如康泰时G,美能达TC-1,尼康的28Ti、35Ti一样,Xpan使用了钛合金机身。但正因为使用了钛合金机身,当年对于钛合金上色的工艺并不过关,导致喷了黑漆的Xpan极易涂层掉落,基本上你可以放在包里一个月都能把漆面抹掉。目前市面上漆面较完好的机型价格要比品相差的贵不少。而保留了钛合金原色的TX1就没有这种问题。
Xpan/TX1在1998年诞生,2003年推出了Xpan II/TX2,主要延长了B门时长和改进了操作便利性(能在取景器内看到快门速度)。本身功能并无变化。
Xpan的过片使用了回退的方式,就是上卷时把所有胶卷抽出来,每拍完一张过片就往暗盒里退一张。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机背如果无意间被打开或者破坏,所有已经拍摄的照片都已经被放回暗盒内无须担心曝光。而且这样的过片方式也使得张数计数更准确,Xpan可以在拍摄期间任意改变画幅。
Xpan系统里有三只镜头。除了随套机发售的45mm f4(等效25/2.8),还有一支90mm f4(等效50/2.8)和Xpan系统里的精华 - 30mm f5.6(等效16/4),附带外置取景器。只有30mm特别标明含有Apsh非球面,其他两只镜头都是全球面镜。不过球面镜也丝毫不影响镜头的画质。Xpan系统每一支镜头都十分出色。目前我手上持有45和90两支镜头,30那支数量稀少而且价钱高企大概在2万左右。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还是会想收一支。
关于镜头方面还有个冷知识:为什么Xpan的画幅是24*65而不是标准的两张72mm?因为富士偷懒了 通过初中数学我们可以得知Xpan的对角线是69mm左右,那你猜猜之前说过那台能自动对焦的GA645对角线是多少?是的也是69mm左右那么巧!换言之哈苏富士通过强行阉割一点点像场来缩减到645的像场,然后在镜头上设计偷懒。45mm f4可以99%肯定是就是GA645W的拆机头,90mm那支也和很多富士本来的相机镜头有PY关系。唯一一支为了这个系统重头设计的镜头就只有30mm f5.6,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只有这支镜头会用上非球面了,毕竟其他两只镜头的设计在当时有点年头了。
Xpan的最大意义其实是把617这个如此经典的画幅实用化。617的机身无论林可夫或者骑士又或者是富士,无一不是铁坨,还是技术相机只能估焦。而Xpan能给你带来同样比例的快乐,还能黄斑对焦附带A档,成为爆款实在是在所难免。
样片时间到了。负片主要用Portra 400和Ektar 100,反转片用RDPIII,RVP50和E100,电影卷使用的是5219。哦还有禄来那个屎黄色的Vario Chrome 浪费我的E6冲洗。
其实现在的数码相机像素已经颇高,4000w像素后期裁剪成Xpan也还能剩下2000w+像素的文件,其实相当实用。但使用下来,Xpan最不可取代的感觉还是取景的感觉。宽幅的取景器使你即时地能以如此的比例思考取景,这是后期裁剪无法做到的。
当然它是台很好玩的机器,但是绝对不是全无缺点的神机,例如最大f4的光圈会让你在天突然暗下来的时候十分痛苦。我以前挺喜欢用Ektar 100的,但是使用Xpan后还是用400度的卷会比较得心应手。也因为这个光圈导致在夜间拍摄变得十分艰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痛点。
当然最大的痛点还是在于价钱。目前的市场行情毫无理性可言,绝对是最近几年涨的最快的机器。2W块的套机价格实在是丧心病狂。其实我的内心是很痛心。这种疯狂炒卖的行为最后只有伤害到摄影爱好者,最后没人愿意为这疯狂的溢价接盘了,机器就烂在手里不拍了,然后胶卷厂商也没利润去继续生产胶卷,最后胶卷彻底消亡。
可惜我控制不了市场,这些相机也终究会有一天变成废铁。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彻底消亡之前不断地拍。
...又或者,花个100来块买个NOMO会员在手机上凑合玩玩吧毕竟一个木手柄的钱就够玩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