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记】
到端午了,也就意味着一年一大半已经过去了。说起端午,除了龙舟,在老宁波人的眼中,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吃粽子了,就是传统的碱水粽子,在宁波民谣中就有“五月白糖搵粽子”的说法。说起粽子,可能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嘉兴粽子声名远播,影响力会比宁波碱水粽要大一些,但很多宁波人心里惦记的,还是那只最清清爽爽、最棱角分明、最有人间烟火的碱水粽,包含着一股浓浓的思乡恋家之情。
本文所说的“古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制作过程中除了碱水是现代产物,其他材料都是保持原汁原味。第二,有86岁的外婆参与,也是比较“古”的......
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①关于箬壳
“箬壳”,宁波本地人习惯用箬壳包粽子。《说文》中说“楚谓竹皮曰箬(ruo)”,竟然也是有出处的,如此古老,这厚重的历史感,想到祖先们就地取材,竟然可以找到这么合适的东西来做粽子,无比佩服,不过在宁波人的发音中,“箬”的发音更接近nie(聂),有点像“隘”,明明念ai(爱),宁波人更喜欢念成ga(噶)。说的形象一点,其实箬壳就是毛笋在成长为竹的过程中层层脱落的竹皮,内面呈光滑的肉色,外面则是带有绒毛的褐色,花花点点,像是性感豹纹。用来包粽子的箬壳,最好取竹子嫩头脱落的,宽10厘米左右。箬壳捡来后要先洗净晒干,放置阴凉干燥处,待到要用时,拿到水里泡软捋平,即可使用,材质干净、味道清爽。
②关于碱水
第二个是碱水,既然被称为碱水粽,可见碱水的重要性。碱水在粽子里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收水分,产生良好的黏弹性。碱水若放多了,粽子就会呈深褐色,形状如冻;碱水若放少了,粽子则会色淡味寡,形似散沙。所以要适量,至于要多少比例什么的,我问了外婆,她说靠感觉.......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饮食习惯,现在吃的碱水粽子里放的碱水也是越来越少了,适量的碱水,蒸熟后的粽子,可以看到里面是微微泛黄,会有恰到好处的q弹感。我还特地去查了下,原来很早之前,家家户户多用更“纯天然”的稻草灰来代替碱水。稻草灰的原料就是黄稻草,田间地头俯拾即是,洗净晒干后烧成灰烬,倒在纱布上,用滚烫的热水冲,沥下的汁水是最原始的“碱水”了。这种最原始的“碱水”也是第一次听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什么都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
三、【制作过程】
▲第一步,糯米淘洗干净,至于加多少糯米,你想吃多少就放多少,加碱,碱水放多少,我不知道,长辈们说凭感觉,我也觉得他们的感觉肯定是靠谱的,也不想用仪器来计算多少多少比例,这样就不古法了。加入碱水后,搅拌,用手搅拌即可。这种不用动脑子的活,我最行了。。
▲第二步,浸泡箬壳到发软,洗净,放好,乖乖等待修理。去头去尾,修剪成可以包裹的样子,顺便可以撕下几条箬壳,准备最后包扎用,完全用一个箬壳就可以解决所有的事情,古法就是古法!就是那么简单粗暴!让人肃然起敬,不得不服。
▲第三步,凹造型,凹成尖尖的漏斗状,然后塞满糯米。放满,不要影响最后包扎即可。
▲第四步,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用箬壳把自己给包起来。我是学大不会,即使学会了,包出来的粽子感觉也是会随时散架。看到外婆包好后,最后剪刀一剪,将多余的部分剪掉,非常干脆,毫无半点犹豫,突然一个有棱有角、豹纹性感的小粽子,就在眼前了,非常完美,果然很古法,很讲究。想必这是她这辈子包了无数只粽子中的其中之一而已。包了很多只,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些是我包的.......不管这么多了,反正你们这些小粽子,最后都得下锅煮 。。。
▲第五步,下锅煮!一定要大锅煮,大灶锅那种,而且一定要用柴火烧!因为这样很古法。其实,好吃的粽子是靠火星焖出来的,所以只有大灶锅才有这样功能。就这样,文武火交替,煮上4个小时左右,然后余火焖会,最后揭开锅盖时,箬壳自带的竹香,混着这糯米的清香,充斥着整个房间。这个时候,伴随着浓郁的香味,家庭的气氛就来了,节日的气氛也跟着来了,这些感觉都是因为“仪式感”,经过以上那些事情,我们会觉得内心里扎扎实实的过了个端午节,而且记忆点也是比较深刻,所以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吐槽现在的传统佳节气氛不足,最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变懒了,什么都不想做,如果你能认认真真的自己过完一个节日,浓浓的节日气氛也会随之而来的。
▲最后就是吃咯。记得小时候,最爱吃的还是上面尖尖的地方,沾点黄糖或者白糖。然后一口咬下去,有点Q弹的,凉凉的,美滋滋的。
四、【总结】
端午节吃粽子是经过历史选择的结果,不单单是为了纪念屈原,背后还有更加深刻的人文历史背景。那么端阳节不吃粽子还能叫端午节吗?
感觉不到点点滴滴的节日仪式感,甚至消失殆尽,跟平常的日子有何区别?就是多了一天休息天而已。那些每天嚷嚷的缺乏过节氛围的,其实更多在于逐渐忽视的节日中的细微点滴,认为可有可无,甚至觉得很麻烦,很没必要什么的,那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还能怪谁呢?
最后,预祝各位,端午节多吃粽子,一切顺利!